本港熟食小販市場近年相繼被淘汰,位於觀塘海濱的勵業街熟食市場,由於小販牌照無人為繼,導致空置率高企,政府有意清拆,改劃為商業用地。其中一檔潮記園的店主柯伯深感無奈,認為香港大排檔文化正在逐漸消逝,只希望「自己可以堅持到最後一刻」;亦有檔主促政府保留港人集體回憶。
打工仔午餐之選 地道鑊氣人情味
中午時分,《龍週》記者到訪勵業街熟食市場,發現現場座無虛席,生意繁忙,師傅正不斷爆炒拋鑊,樓面員工接應不暇。而堂食的食客大多為地盤工人或的士司機,不少白領則選擇外賣帶走。
年逾九十的潮記園檔主柯伯在熟食市場經營生意已有四十多年,見證了觀塘工業區的發展,他對記者說,現在市場兩旁商廈林立,四處都是連鎖店,自己店舖以熟客生意為主,即使在疫情之下,生意也沒有受到影響,「雖然餐牌選擇不算多,但只要是客人想吃的,我們做到,就一定會做。」
潮記園最受食客歡迎的是煎豬扒,豬扒蛋公仔麵、洋蔥豬扒飯、雞翼豬扒烏冬,客人可以任意配搭。柯伯說,一塊簡單的豬扒,背後也有不少考究,要先將豬扒拍軟,用醬料醃製一晚入味,再用猛火爆香,色澤金黃,肉質柔軟,口感帶脆,最後淋上少少豉油,香氣四溢。
「物美價廉,已經習慣來這裡。」在附近上班的熟客黃先生說,已經光顧熟食市場三、四年,與老闆已稱得上是朋友,貪圖這裡「平、靚、正」,最適合打工仔解決午餐,認為來大排檔吃的就是地道、鑊氣,是「出面茶餐廳吃不到的風味。」
潮記園的女員工則笑言,這裡與餐廳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最低消費,「你想進來坐下,喝杯凍檸檬茶、聊下天都可以。」

擬改建商廈 年邁檔主無意搬遷
不過令柯伯慨嘆的是市場的檔口越來越少。前年對面的檔主離世,食環署便收回牌照,檔口至此空置。他語帶唏噓道:「可能過多兩年,我都走了。」他續指,在現行的牌照政策下,檔口無法轉讓給配偶或直系親屬以外的其他人,「有人肯做,都沒有門路」,大排檔式微是「已成定局」。
觀塘勵業街熟食小販市場於1976年啟用,共設十個檔位,現時只剩三個檔位尚在營業,即馬坤記、潮記園及漢華茶餐廳。提到清拆一事,步入耳順之年的檔主們皆表示無意搬遷,只能「做到無得做為止」。
「全部熟客都在這裡,搬去其他地方無意思。」漢華茶餐廳的員工坦言,這裡已是觀塘唯一一個大排檔形式的熟食小販市場,清拆之後,政府未必會讓他們原區安置,而且街市熟食中心與大排檔的環境始終不同,「我們的特色就是鐵皮檔口、市井風味、香港情懷」,認為現在香港的熟食小販攤檔已所剩無幾,希望政府能夠保留本土飲食文化。

前年全港只餘五個熟食小販市場
根據食環署資料,熟食小販市場的設立原屬過渡措施,興建時並不打算作長遠用途。自1972年起,政府已停發新小販牌照包括固定攤位(熟食或小食)小販牌照,只可由持牌人的配偶繼承或轉讓,在配偶放棄繼承後,才可讓直系親屬申請。
所有於2010年5月21日或以後新簽發的小販牌照,在持牌人離世後,均不得再繼承或轉讓。截至2020年,全港只剩5個熟食小販市場,共23個固定小販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