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藝術

華人社會對家的觀念極為重視,以孝德作為穩定倫常關係的紐帶,有謂「百行孝為先」,所指後代應以尊重父母、家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作為行事動機,不因行差踏錯而使長輩蒙羞,於族於家於社會俱有益處。今期通過探討中國藝術作論孝作品中的視野和輪廓,了解其創作與欣賞的同時,如何有利於古人增加對孝德的認識和了解。

孝是傳統中國審美與行事的基準

傳統儒家的哲學觀念中,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另一種通解認為古代的「仁」即「人」,引伸為仁之本即是做人的根本。《論語‧為政第二》記述孔子答弟子關於「孝道」的問題時,提出後代對長輩的孝順必須由心而發、容色恭敬、付諸行動。其中孔子答子遊的一句,至今仍然警世:「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譯:現在所謂的孝順,只是贍養老人。如不從心表示對長輩的尊重,只以其行為論,與飼養犬馬分別不大。)通過研讀儒家經典治下的士子,自然接受綱常名教、倫理道德對於孝的定義與實行方式,百姓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也因此得到良好規範。

▲壽與桃是表達孝的象徵符號。清雍正粉彩八仙賀壽圖瓶,以綠彩為主,配以藍彩、紅彩、黃彩和黑彩,其中粉彩以不透明的粉紅色彩料製成粉彩瓷,色彩更豐富多變,此瓶拍賣估價60,000美元起

通過蒙學作品 從小培養孝行

通過在上位者的鼓勵,事親至孝作為評論人格優劣的必然標準,民間傳習元朝郭居敬輯錄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加上其他文人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以作用訓童蒙,當中比如東漢黃香扇枕溫衾(《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董永賣身葬父、晉朝王祥臥冰求鯉等故事,至今仍然流傳。藝術品作為思想載體,自然有數不勝數相關題材的作品。

▲張百熙為晚清學官,曾任國子監祭酒、廣東學政、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今北京大學校長)等職。圖為張百熙為慈禧御筆作畫題詩,詠黃香扇枕溫衾之事,其行楷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流利秀美

傳奇作品:黃向堅《尋親紀程圖冊》

講到孝與藝術的傑作,當數明末清初黃向堅所繪的《尋親紀程圖冊》。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九開冊頁《尋親紀程圖》畫幅不大,截取了滇黔最精彩的局部加以簡約摹寫,正因為這樣,品構圖更加自由率意,筆墨更加靈動灑脫,堪稱氣韻生動、小中見大的佳構。

《尋親紀程圖冊》之傳奇,姑於其父親黃孔昭於明末被任命為雲南大姚知縣,不久明亡清興,戰亂連年,其父欲回故鄉卻因兵阻而不得歸。黃向堅多年未接到父親音訊,不由心急如焚,遂於順治八年獨自一人從蘇州出發前往雲南尋找父親。經過兩年的艱辛跋涉,終於將父親迎回蘇州。黃向堅的孝行在當時名播海內,他因此獲得了「黃孝子」的美名。

▲黃向堅手繪《尋親圖》主題都是尋親紀遊,描繪尋親途中所經歷的滇黔勝境。此圖中構境奇險、拓落蒼秀、層次豐富,題跋寫關索嶺地勢「羊腸一線,鬼國千峰,險不易登」,當中苦難重重可從其題跋與師法王蒙的牛毛皴畫法中閱讀

簡介: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

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