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的百年嬗變

創立於 1921 年的嗇色園黃大仙祠,將於今年迎來一百周年紀慶。百年間,座落於獅子山下的嗇色園黃大仙祠,以「普濟勸善」為宗旨,以服務社群為實踐,見證著香港社會的變遷。正值百年誌慶之際,嗇色園將舉辦一連串活動與眾共樂,惠澤大眾的同時令更多人存善心、施善業。

香火鼎盛 舊貌換新顏

嗇色園黃大仙祠是本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祠內恭奉黃大仙師,崇奉儒釋道三教,以「普濟勸善」為宗旨。聞名遐邇的「有求必應」、籤文靈驗令黃大仙祠在香港和海外享負盛名。

迎來創壇一百周年之際,嗇色園黃大仙祠正悄然間發生著變化。走進黃大仙祠,殿宇擴建及維修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金碧輝煌的大殿外新刷漆的紅色樑柱格外氣派,庭廊間新增的手繪壁畫亦增添禪意。

嗇色園一百周年紀慶活動由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博士全權負責統籌規劃,重建祠堂、翻修殿宇等事宜均由他構思指導。李耀輝告訴《龍週》記者,「創新不忘本」是本次紀慶活動的宗旨。

漫步黃大仙祠,記者遠觀得見還未揭開神秘面紗的「財神宮」和「黃大仙信俗文化館」。李耀輝介紹,新落成的財神宮將以全新的參拜方式,為市民求財祈福。而「文化館」將展示嗇色園及黃大仙祠的歷史演變及文物,並以高科技形式為善信介紹信俗及善業的發展。

除了一系列將落成的工程建設外,嗇色園還將舉辦一系列慶祝及慈善活動,包括將於1月27日舉行的嗇色園一百周年紀慶開幕典禮暨「大獻供」科儀,為連串慶祝活動打響頭炮。李耀輝透露,難得一見的「大獻供」將參考古代皇帝祭天儀式,上貢「香花燈水果 茶食寶珠衣」,為香港市民上報天恩,下祈福佑。

「人有百歲都難得,嗇色園正迎來光輝百年。」李耀輝表示,百日後的黃大仙祠將重展新顏,為了讓廟宇更顯光輝已加裝燈飾,未來計劃在初一、十五的夜晚讓黃大仙祠大放光明。

▲嗇色園百週年紀慶100天倒數啟動禮

普濟勸善 善業廣傳

嗇色園紮根香港近百年,以「普濟勸善」為宗旨,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積極發展公益服務,涵蓋醫療善業、辦學育才、安老服務等多個範疇,堪稱香港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史的縮影。

「時代在變,嗇色園的傳統精神始終未變。」嗇色園主席馬澤華表示,嗇色園取之於社會亦用之於社會,通過宗教平台將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向弱勢社群伸出援手。

馬澤華介紹,嗇色園的慈善事業主要涉及醫療、教育與安老服務三方面。醫療方面,分文不取的中醫贈醫施藥已由1924年延續至今,現時更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包括中醫、西醫、牙醫、物理治療及視光檢查服務等。

教育方面,自1969年嗇色園開辦首間學校,至今學校數量已增至16間,學生人數超過萬人。此外,嗇色園多年來積極辦理安老服務,現已有17個單位,包括5間護理安老院、2間日間健康中心、2間耆英地區中心及8間耆英鄰舍中心,向長者提供多元化服務。

加入嗇色園董事會已有12年,馬澤華心繫弱勢社群、低動機及無依獨居長者,他一直將「普濟勸善」視為己任,相信「施比受有福」,更堅信生命影響生命,用「善心、善意、善行」引導社會大眾廣施善業。

回首過去十多年的無私奉獻,最令馬澤華感到欣慰的是嗇色園的宗教與慈善事業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展望未來,馬澤華希望善用人力、物力和社會資源,通過嗇色園的平台,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對社會有益的工作,惠及普羅大眾,促進社會和諧。

▲馬澤華(左)與李耀輝(義覺)博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