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龍塘和九龍城之間,有一個地方叫九龍仔,是殖民地時代英國人刻意打造,名校和獨立屋林立的地段。九龍仔一帶的街名非常特別,很多都是英國的地方名,例如蘭開夏道(Lancashire Road)、劍橋道 (Cambridge Road)、牛津道(Oxford Road)、對衡道 (Durham Road)、禧福道 (Hereford Road) 等,就像一個小英國。
其中,牛津道是最有書卷味的地方,街上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名校,包括英華書院舊校舍、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賽馬會官立中學,還有街尾轉入何東道的瑪利諾修院學校。我在這條街上學,每日與滿街的莘莘學子一同渡過春夏秋冬,留低不少足印。
中一的時候,我特別羨慕讀瑪利諾的學生,他們的校園實在是太美了!原來這間學校是在1925年創辦,當時位於柯士甸道,是一所幼稚園。1933年,學校由聖德肋撒堂管理,並於窩打老道興建新校舍,為幼稚園到中七的學生提供教育。1960年,瑪利諾的中學部遷到何東道的新校舍,而小學部就維持於窩打老道。這間校舍一直是區內的地標,學校主樓採用中世紀修道院的設計,禮堂內羅馬式的圓拱天花、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建築物正面的塔樓,還有尖拱門等,營造了一種古典的氣氛。由於保養得宜,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08年將學校列為法定古蹟。

另一間很多男生希望入讀的是當年位於牛津道的英華書院。不說不知,英華書院由首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於1802年創立,原校位於馬六甲,提供語言訓練和科學知識給來華的傳教士。1843年,書院遷往香港,由教會提供義學。1844年,政府批出荷李活道和士丹頓街兩塊土地給英華建校。 1858年,書院停止辦學,之後再於1914年恢復辦學,校舍曾先後設於港島堅道、般咸道、旺角弼街及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正式遷至西九龍填海區。
英華舊校舍對面也是一間出名的學校—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銀禧創辦於1961年,當時香港聖公會為紀念何明華會督擔任香港會督25週年而創校。猶記得當年我本想將這間學校排在第一志願,最後卻改選了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每一個入讀黃笏南中學的學生,可能都曾猶豫學校名怎麼讀?「笏」應該讀「勿」還是「忽」的讀音?(答案是讀「忽」)為什麼學校正門入口的庚子堂有那麼多總理的照片?總理是做什麼的?沒有人會想到多年後,我真的有同班同學做了東華三院的總理。其實,黃笏南中學也是創立於1961年,原名東華三院第一中學,由於香港企業家黃笏南於1971年捐出港幣五十萬元給東華三院,於是學校就以黃笏南命名,以作紀念。
建於60年代的黃笏南中學有一個很大特色,就是擁有一個有1,200個座位的大禮堂,據說樓底有四層樓高!這個大禮堂除了用來做集會、演講、表演,更曾用來做音樂營的場地,記得自己中一時曾帶備睡袋,在禮堂睡過幾晚。學校在2013年搬離牛津道開始原址重建,關燈之前我還在大禮堂吃了一頓大餐,與舊生們一同告別舊校舍。到2016年新校舍啟用。對於舊生來說,新校舍真的很現代化、很美,禮堂面積小了,在四樓,設施完備的音樂廳據說即將開放,但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樣,還是懷念以前的大禮堂。還有,在我就讀的年代,學生吃午飯並沒有餐單選擇,可以去附近球場買雞髀,可以在小賣部買餐蛋麵,也曾經歷過一段時間滿街都是小販賣飯盒,當年午餐選擇可真多呢!還有已結業多年的德記士多,是同學們買雪糕三文治和孖條的聚腳地,這些都是在牛津道上學的回憶。
畢業了,就是要衝出牛津道,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牛津道帶給我的是非常本土的生活體驗,和英國的牛津沒什麼連繫。今日的牛津道,還像以往一樣,日復日為學生們留下難忘的回憶,有歡笑也有淚水,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作者簡介:
陳美思,資深電台工作者,主理各類資訊性節目,喜愛文化、增值、時事、消閒等題材。現為新城電台節目「原來生活好快樂」、「閱讀城市」和「飲食得喜」的節目監製及主持,亦是新城電台節目執行總監助理,更是婦女事務委員會電台課程「自在人生大學堂」的節目監製及主持。另亦為多個大型活動的策劃人及司儀,包括︰研討會、活動典禮、商場活動及私人婚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