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山大磡村的歲月(上)
本版主持:大磡村曾是香港市區大型寮屋區,亦是香港最後的主要寮屋區之一,於二○○一年清拆。它位於九龍鑽石山與新蒲崗之間,是由上元嶺村及下元嶺村組成的鑽石山寮屋區。
清朝乾隆年間的客家村落
大磡村是九龍一條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早年的開拓者朱仁鳳,原本是明代皇室後人。清兵南下之後,使於一七一五年遷至香港,向清廷購置鑽石山一帶,名為「瓦窰頭」的土地。據朱氏族譜記載,朱仁鳳遷居大磡村後,「建有祖祠屋宇,置有田地」,可推斷朱氏在朱仁鳳一代已有充裕的積蓄,足以置田買地,他亦由石匠變為地主。於是,該地陸續聚居了朱氏家族,建立了祠堂,慢慢成為東九龍區略有規模的村落。其後英國政府向清廷租借九龍,因屬「採石的地方」而易名為「鑽石山」。村民初時多以務農為生,在鑽石山石礦場開始運作後,大部分村民則以採石為主。朱仁鳳身後,遺留了約有十多萬平方呎的屋地和菜田,由三房子孫共同管理,其後三房各有繁衍,朱氏宗族在東九龍區不斷發展。
日本侵華 大磡村遭拆毀
一九三O年代,英國皇家空軍用鐵架在大磡村建造飛機庫,同時興建半圓形的機槍堡用以守衛啟德機場航道。日本侵略香港期間,日軍為擴充啟德機場,拆除該飛機庫,其後又於一九四三年重新興建,收藏「零式戰機」,而原有的機槍堡則在日佔時期繼續沿用。二戰前,鑽石山一帶環境清幽,有不少中上階層人士居住。當時日軍將機場附近的鄉村全部拆毀,大磡村亦劫數難逃。朱氏宗祠被夷為平地,村民亦被迫遷離。
日本雖於一九四五年戰敗投降,唯全村經已盡毀,加上香港當時戰後的複雜形勢,而且許多中國內地人逃避戰亂南來香港避難,鄰近九龍的鑽石山區,成為許多新移民的居地。新移民紛紛聚居大磡村,就地取材建築起寮屋,致使朱氏族人難以重建家園。因此,當朱氏族人回到故地時.發現其本村位置已遍布寮屋。大磡村在二○○一年清拆時,朱氏一族只餘下第七代後人朱三德仍居於村內。 (未完,下期再續)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O年間,內地難民不斷湧入,大磡村漸漸成為難民搭建木屋棲身之地,演變成寮屋區
攝於1981年,圖片中央的大磡村於2001年清拆,重建成現在的龍蟠苑、悅庭軒、星河明居和荷里活廣場
攝於1983年,圖中地區為大磡村、上元嶺和下元嶺,是香港最後的主要寮屋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