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位於今日麗閣邨、麗安邨及深水埗公園範圍內(即九龍深水埗近東京街一帶)的深水埗軍營,是日佔時期(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香港的拘留營之一。日本侵佔香港期間,拘留營還有北角集中營(今電照街遊樂場及英皇道遊樂場)、亞皆老街集中營(今香港眼科醫院及九龍城法院大樓)、馬頭涌戰俘營(今馬頭涌道及馬頭圍邨部分地方)、馬頭圍戰俘營(今馬頭涌道及馬頭圍邨部分地方)和赤柱拘留營(今聖士提反書院及懲教署赤柱監獄部分職員宿舍)。深水埗軍營原本為英國常規軍駐守的軍營,於一九二七年開始使用,直至一九九O年代被重新規劃興建房屋才拆卸,可謂隨歷史經歷數變。
一八六O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英國。一八九八年,清政府同意將九龍界限街以北和深圳河的地域租借予英國,為期九十九年,深水埗遂納入港府管治範圍,隨着九龍市區的發展而逐步開發。
港府在一九O三年於深水埗北河街與桂林街之間興建差館,維持治安,亦作為船政司辦事處,監測九龍西面水域。其後在一九一O至二O年代,港府便開始在深水埗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範圍由桂林街擴展至東京街,再延伸至荔枝角。到了一九二五年,荔枝角道與欽州街交界位置又建成第二代深水埗警署。當時警署具典型殖民地式風格,管轄範圍曾遠至荃灣一帶。
軍營的建立
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年間發生省港大罷工,工人運動如火如荼,香港市面幾乎癱瘓。香港工潮解決之後,中英兩國在內地的衝突仍然持續。一九二七年初,英國派了一批軍隊來港,準備駐守上海租界。為了安頓軍隊,便臨時徵用半島酒店和拔萃男書院旺角新校舍作軍營。次年,深水埗軍營建成,部隊才遷往該處。
深水埗軍營位處福華街、欽州街、通州街和東京街之間,是一塊遼闊的用地。軍營分漢口和南京營房,以十字形大道劃分,初期建有一百四十間,另有衛兵室和儲存室。其後周邊陸續建有房屋,臨海又有一排由私人興建、名為「銀禧大樓」的高樓宇群,軍方其後購入用作已婚軍人宿舍。
及至一九三八年港府拓展深水埗區,興建民房,當時就把軍營遷往粉嶺。當時為二次大戰時期,隨着香港增強駐防,深水埗軍營於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復用,供給來港支援防守的加拿大兵駐紮。
二戰淪為戰俘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爆發,日軍十多天內攻佔香港。十二月二十五日,香港戰敗投降。
其時,深水埗軍營淪為囚禁戰俘的集中營,當中為數超過一半都是英軍,其餘為印度兵、加拿大兵,及少數華裔軍人和香港防衛軍等,共逾萬名軍人被俘。
日軍在深水埗警署設立戰俘營指揮部,並把大約七千戰俘送到深水埗軍營囚禁,其餘的則被囚禁於北角的難民營。其後,日軍將普通士兵和軍官分開囚禁,前者仍留在深水埗軍營,後者就被遷至亞皆老街的集中營。
糧食和藥物不足,加上環境極度惡劣,各戰俘營內,腳氣病、痢疾和白喉等惡疾非常猖獗,尤以深水埗軍營最為嚴重,不少戰俘因得不到適當治療而死亡。一九四二年中,便有數百名戰俘因此死去。在日佔後期,物資短缺,情況更加惡劣。
戰後轉為難民營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香港淪陷歲月結束。香港重光後,駐港英軍重新使用深水埗軍營至一九七七年。
該處的部分營房曾成為難民營,收容當時湧入的越南難民。這是因為在一九六O至七O年代,越南難民湧入香港致使人口激增。及至一九七九年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難民與日俱增。港府不得不撥出多個可用地,以作為越南難民營(後稱船民中心),當中包括尚未發展的深水埗舊軍營。其後改變政策,透過甄別以遣返沒有受到政治迫害的越南人,船民問題才逐步得到解決。
往事並不如煙
一九七七年,軍方將深水埗軍營交還港府後,部分土地興建麗閣邨、怡閣苑和深水埗公園。一九七八年,港府在荔枝角道建造規模更大的長沙灣警署,以作深水埗警區總部,而深水埗警署就成為分區警署,運作至今,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一九八九年港府關閉深水埗難民營,並在該址陸續興建麗安邨、怡靖苑和西九龍中心,又在長沙灣道與欽州街交界興建長沙灣政府合署。
歲月匆匆流逝,現時深水埗公園內設有紀念碑,紀念那段苦難歲月。園內入口設置了一塊金屬牌匾,除展示園內地圖設施,其中有一處寫上了「紀念碑」的中英文字。若然細心觀察,可見到由民間團體植樹後豎立的牌匾,紀念戰俘營內備受折磨而殉難的人。公園外仍保留三塊「軍部地界」石碑,成為深水埗軍營唯一的見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