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望診要訣.解開中醫神秘面紗

中醫的四診是「望、聞、問、切」,當中最簡單、最易入門的,當數「望診」。若一天你走進一個中醫診室,甫坐下來,一言未發,也未待把脈,醫師卻已將你的病情、病理狀態娓娓道來,你又會作何感想?

望診確實在中醫中佔有很重要的席位。《黃帝八十一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所謂的望氣色,其中包括了望面色、望舌象、望表情、望體態、走路、舉手投足等。尤其在人體面部上,例如「明堂」的部位,也就是我們的鼻子,從眉心到鼻翼的位置,其中的氣色都提示着我們臟腑的健康。眉心屬肺;眉心下屬心;鼻樑屬肝;鼻頭鼻翼屬脾。

須注意的是各種顏色在面部的深淺、光澤、聚散、部位都代表著不一樣的病情。深色、暗色的,病位深、病程長,較重;淺色、光澤度高的,病位淺、病程短,較輕。而五色,分為青、赤、黃、白、黑。赤(紅)與白是相對的,紅當然主熱,白主寒;青黑為痛,說明那部位有氣血滯塞不通。香港人最常見的,是在鼻樑上肝的位置較面上其他部位為白及寒。在中醫中,肝藏血,因此這代表着人體的氣血不足,多是由長期勞累、休息不足所致。各位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整體面色,以及鼻的明堂位置,有無上述的五種顏色?如果有的話,或許就代表著某些病理癥兆,最好就要找中醫師診治一下了。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