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船長話當年 征程永遠在海上

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之一,航運業在上世紀取得顯赫成就,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彼時不少年輕人投身海運業,資深船長蔡良丕便是其中的一員。從水手升至船長,由青絲變為白髮,回首一生中的驚奇歷險,最讓蔡良丕留戀的還是那艘漂洋過海的遠洋船。

年少探險「行船」練就一身本領

在上世紀的香港,「行船」是很多人養家糊口的職業。「行船」收入可觀又能拓展視野,時年21歲的蔡良丕毅然背井離鄉,選擇去茫茫大海闖蕩。

「我第一次跑船是大河船,那時候我什麼都不懂,只想到外面看看。」對船上工作一無所知的蔡良丕開始向老船員學習請教,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敲鐵銹、打繩結、縫帆布等工作也變得得心應手起來,年少的激情也沖淡了辛苦勞作的疲憊。

自此,蔡良丕與大河船結下不解之緣。20年的歷練打拼,由水手升至船長,蔡良丕見證了船隻機械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行船」期間的所見所聞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俗話說「行船跑馬三分險」,蔡良丕也曾遇到過驚險時刻,憶述起曾有大浪打彎桅杆、水浸甲板的經歷,他仍記得當時有船員驚恐落淚,「作為船長我不能慌張,我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船上人員和財產的安全。」強大的心理素質亦是這份工作給予他的精神財富。

不過,「行船」這行業意味著與家人聚少離多,在社交網絡不發達的年代,給家裡打一通電話動輒十幾美元,蔡良丕直言,除非有大事,自己甚少與家中聯繫。兩個孩子出生時他都不在妻子身邊,家中瑣事全靠妻子一個人操持,蔡良丕感謝妻子多年的默默付出,家庭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傳承海員精神 多年經驗傳授本地船員

在與《龍週》記者交談中,蔡良丕慨嘆昔日繁盛的「行船」行業,現在已走向沒落,海員「青黃不接」已不具規模。「我理解年輕人離不開燈紅酒綠的都市,也知道海員工資未必能夠吸引到很多人,只能說如果有一天這個行業消失的話,我會覺得有些遺憾。」

經歷30多年的風風雨雨,蔡良丕的遠洋征程劃上了句號。從遠洋船長的身份退下來,他便投身到培訓工作,將積累多年的「行船」經驗傳授給本地船員。

「本地的船舶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將船舶駕駛技巧和航海經歷分享給新船員,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蔡良丕非常願意將經驗分享給行業新人,為年輕人答疑解惑的同時,也可以令海員的精神得以傳承。

疫情重創航運業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重創社會各行各業。近年來從事港澳客運輪渡服務的蔡良丕慨嘆,因應疫情港澳碼頭暫時關閉,所有船舶被迫停工,大批船員被解僱,無疑對客運業造成致命打擊。

蔡良丕從事航運業多年,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疫情流行。近期本港疫情有所緩和,他希望政府能夠大力扶持因疫情而陷入危機的航運業,加快運輸鏈連結,緩解船公司及船員的壓力,為行業復甦提供支援。

003
▲蔡良丕給船員教授課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