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險心勿到此地」——黃大仙祠飛鸞臺

如果大家去過武當山天柱峰頂,一定知道那裡有一座銅質金殿,為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銅質建築,內奉真武大帝。其建築主體部分在北京鑄造完成,再經由京杭大運河,再經長江、漢江及多重陸路才運上武當山組裝,建築過程絕不簡單。其實,香港九龍區也有一座金殿——飛鸞臺,位於九龍黃大仙祠內。

由於整座建築皆由銅片鑲嵌而成,故又稱「銅亭」,在黃大仙祠的五行建築中屬「金」。現時黃大仙祠內的中軸線是按照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排列,一條直線貫穿,代表五行具備,和諧圓滿。「銅亭」背枕九龍獅子山,遙望對岸港島爐峰,祥凝瑞聚,為市中心之難得福地。

據《飛鸞臺重修碑記》載:「飛鸞臺創建於一九二一年辛酉,由道侶先進安奉赤松黃大仙師作靜室之所。臺之名,出自乩筆,清雋超俗,一氣呵成。」黃大仙祠創建於1921年,而飛鸞臺在創壇當年便已存在,即將近有百年歷史了。「飛鸞臺」三字是由黃大仙師降示親題的。

飛鸞因緣

「飛鸞」指仙人騎鳳下凡,後借指道教的扶乩儀式;由乩壇鸞生在沙盤上寫字,傳達神諭。黃大仙祠最後一任鸞生衛仲虞道長,他曾義務擔任了祠內的文牘主任及義務秘書;另一方面他亦是香港教育界名人,為九龍華仁書院的首任校長。任職那一年是1924年,衛道長才35歲,在學校內主要任教英語。當時黃大仙祠的乩期是每逢周日公開問事,上午派發二十至三十支籌。自1974年鸞生衛仲虞道長羽化後,扶乩停頓,遂成黃大仙師之靜室,現時只准園內會員內進參拜;所以善信不能進內,也不易發覺。

楹聯警世

早年飛鸞臺懸掛之木刻匾額是由道侶張殿臣敬獻。據說,1942年日軍入祠內欲取此匾額,並強行登上取之,卻失足跌下,最後向黃大仙師鞠躬罷手而去。

現在之銅鑄匾額為1984年更替。正門兩旁的楹聯甚有意思:「存險心勿到此地,修善果可登斯門」。凡人心思,神明豈有不知?若心術不正,非但所求無望,更遭天譴。相反,發願修行及行善,當可證道成聖。

飛鸞臺前有一座靠牆的四大金剛護法神壇,並有四幅乩筆書寫的神諱。兩旁亦有一副銅片楹聯:「問心無愧,鍊性化空」,意指磨心鍊性之修行,言行皆正,自然問心無愧;即使身處暗室,亦不欺騙自己,自律守戒。更進一步是鍛鍊精進,洗滌塵垢;無所凝滯,自然進入虛空,接近大道。上方牌匾以金漆書一「心」字。楹聯及牌匾乃1924年仲春立。

飛鸞臺是香港比較罕見的「臺」建築,神壇建在小高臺上面。臺階四邊及樓梯的每個石欄柱,均有三個石羊頭雕於欄柱頂部;這是配合嗇色園黃大仙祠之徽號,同樣有三頭羊。一方面寓意「三陽啟泰」,一方面與晉代黃大仙師叱石成羊的典故有關。如有興趣看看黃大仙祠的五行建築如何,不妨親自去一趟吧!

003 四大金剛護法神壇
▲四大金剛護法神壇

作者簡介:
樊惟證,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宣道主任,現為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版撰寫「津津樂道」專欄。著作有《生活道教智慧》等。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