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 古代官吏等級制度嗎?

大凡做官的,少不免希望升官,當時在官場爬升前,當然要認識清楚官吏等級。古代各朝代的都明確規定了官員體制,並藉此劃分了各級官吏的職責和管轄範圍。而這套官員等級,是由魏晉時期正式確立的。

在秦漢時期,是利用俸祿多少來表示職位高低。俸祿是指官員就職後的待遇,通常以多少石谷米為單位。朝廷最高級的官員可有萬石俸祿。但是這種方式漸漸不適用於越發複雜的官僚體系。於是乎在曹魏時期開始,中國官制開始起了變化。

曹魏時期開始以品級來區分官階的高低,全國文武官員依照九等分級,從一至九順次而下;每一等級中又分為正從兩級,如三品中有正三品、次三品之別。最高的官級為一品,位列一品的官員可都是朝廷中權高位重的官員,如丞相就是一品官。而我們常說的縣令則是七品的官員,也被人們戲稱為七品芝麻官。除了九品官員之外,各個衙門裡還有更低微的官吏,則被稱為「未入流」。像民間的地保、里正則是最基層的吏員了。

而唐代開始,官員體制進一步細分。當時規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才分為上下階,因此,唐代文官官制實際上有三十個等級,武官散官等級是三十二等級。不同官級的官員,享有不同的待遇,也有相對應的服裝規定。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 五品以上則是緋色, 六品、七品則穿綠色, 而八品、九品則是青色。而五品以上官員更有一個表示其身份的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金飾之,稱為金魚袋,五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銀飾之,稱為銀魚袋。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官員的俸祿,這也是不少官員拼命想往上爬的重要原因。在隋唐時期,各級官吏的權力、俸祿也相差較遠。如隋代一品官員的俸祿為九百石,而從八品的官員則只有五十石,當中可是相差了十六倍。不但薪資有重大差別,待遇也是有很大分別。例如二品以上的官員進入城鎮時,必有儀仗隊的正前方還有「鳴鑼開道」,並會響鑼十三下,邊敲邊喊:「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從四品以上的官員出巡時,儀仗隊就會鳴鑼11下,邊敲邊喊「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些官級隨著封建皇權的瓦解,已經濃縮到了歷史檔案之中,成為人們了解古代官制的重要資料。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
http://www.facebook.com/mychistory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