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SEN兒童成長障礙賽(二)

上一篇提到,SEN兒童的學習路上需要經歷多重障礙,比較幸運的一群在跨過三個服務「斷層」後,情況有機會得以改善,並在主流學校中繼續跑完這場障礙賽;而因為種種原因而未有早早確診的SEN 學童所面對的情況則更為困難,因為在現時的SEN支援模式下,可謂「沒有確診」就「沒有服務」(學前教育階段例外);在沒有專業跟進的情況下,SEN學童的學習進度理所當然有所落後。

而來到這裡,SEN學童就需要面對前文提到,兩座「高牆」之一的其中一座——融合教育。事關在融合教育政策下,上述未有被早早診斷出患有發展障礙的學童;或一些早已被診斷出症狀,但情況相對輕微的學童皆會被安排到主流學校繼續學業。而眾所周知,本港的教育制度著重考試評核,學校一般會有特定課程以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避免影響學童升學。在這個背景下,SEN 學生無疑被置於一個不公平的跑道之上,因為患有發展障礙的學童根本難以在以考核為主的教育制度下獲取好成績,甚至因為種種障礙而落後於進度,在考核比較下,久而久之對學童造成挫敗,其至令他/她討厭學習,形成惡性循環。當然,融合教育的原意並非壞事,但客觀情況卻構成不少局限,以致慢慢演變成阻礙SEN學童改善學習情況的「高牆」,情況實在不幸。

而另一座「高牆」其實與融合教育政策有相似的性質,又或可以被理解為第一座「高牆」之上的另一座「高牆」,它就是「校本支援模式」。現時教育部門以學校為本,透過「三層支援模式」為中小學提供應有的資源分配,以為患有不同程度發展障礙的SEN學童提供支援。然而,這個模式卻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第一層支援是以老師課堂主導,透過優質課堂助症狀較輕微的SEN學童改善情況,這就明顯對前線老師的教學及技能有一定要求,特別是如老師不曾接受SEN教育相關訓練,根本難以做到理想效果。然而,根據教育部門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全港眾多小學中,只有約40%教師具備特殊教育的相關培訓經驗,而中學的相關數字則只有約33%。在相關訓練不足,加上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教師要在課堂中做到及早識別,甚至改善SEN學童的學習情況,實在充滿困難;教育部門為SEN學童制定了一套支援模式,但有關支援卻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順利運作(還有教育心理學家不足及校本支援服務不符學童需要等問題),以致有支援如無支援,令SEN學童及家長背負更沉重壓力。

期望政府能夠早日看到SEN學童在成長及學習中所面對的種種困難,盡早整合服務及作出規劃,幫助SEN學童克服這場崎嶇滿途的人生障礙賽。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