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JAL)2010年負債1200億日圓即將倒閉之際,邀請企業家稻盛和夫擔任董事長。稻盛和夫上任後一年就將日航轉虧為盈多達2000億日圓,震撼全球。而「盛和塾」就是稻盛和夫所創立的一個企業學習的組織——「盛和塾」在去年解散,但香港「盛和塾」得以保留。
學習稻盛和夫經營之道 成員多數為企業高官
日本航空逆轉成功的經營故事,震撼了作為家族企業傳承者的李志誠博士(Amen),在一次到日本企業的交流中,他認識了中國「盛和塾」創辦人曹岫雲。在曹岫雲的鼓勵下,Amen在香港創辦了「盛和塾」,成員多數是企業的高官。
Amen在荔枝角接受《龍週》專訪時介紹說,稻盛和夫在書中講述其經營哲學時提到,「至良知」就是中國人所提倡的「利他」,這兩個字震撼了他,他非常認同「利他」主義可以成就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經營不僅是經營者,還要有員工的一同參與,才是企業成功之道。
「作為人,何為正確」,是第二個鼓舞Amen的核心哲學。他引述稻盛和夫說,除了不想公司經營出現問題,更不想員工做錯事而無法回頭。因為一個貪念可以毀了員工一生,所以需要訂立機制避免員工走入歧途。

職場原則應有「六項精進」
工作是為了賺錢還是生活?人人的答案都不一樣,香港「盛和塾」發起人及執行理事袁志光(Peter)受訪時認為,稻盛和夫提到的「六項精進」適合職場的人奉為原則,無論是待人處事,還是人際關係都能有所裨益。
Peter細數稻盛和夫「六項精進」,當中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第一就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第二就是每日反省。稻盛和夫認為,人通過反省能做得更好,就算每日行一小步都沒問題,最重要的是向前行。
第三,謙虛戒驕。很多香港人自視過高,但是過去大半年的風浪來襲,又讓大家覺得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Peter覺得,無論經濟及民生如何強差人意,只要大家都能學會謙虛,才能重新學習,接受更多挑戰。
第四,不要有感性煩惱,即不要有負面的思維。無論冬天如何寒冷,始終會過去,春天一定會來。現時香港社會太多負面事件,Peter主張大家保持正面思維,跳出困境。
第五,活著就要感謝。每個人都有很多不滿。稻盛和夫講過,人只要感覺到幸福,就一定會衍生出感謝之心。所以懂得珍惜及感謝現在擁有的東西,更要懂得活在當下。
第六即善行思利他。Peter認為,做生意的人,常常會抱有賺盡每一分一毫的思維。但他的看法是,應該要用「利他」的概念,當你自利利他,就是雙贏的局面,利他後就能利己。

孫正義也是「盛和塾」塾生
全球「盛和塾」分會多達100個,塾生超過五千人,軟件銀行的創辦人孫正義就是盛和塾早期的塾生。Amen解釋,「盛和塾」在2019年解散,是因為稻盛和夫年齡大,想回歸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也不想在自己過身後有人利用「盛和塾」謀取私利。不過,中國「盛和塾」仍然保留了下來,因為曹岫雲管理的中國分塾已經很成熟。而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也得以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