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健 從陶藝學習人生一課

泥土,有人視之輕賤,也有人深懂其價值,畢竟人類食的糧、住的房,都少不了需用泥土。在油塘鯉魚門創意館的一隅,陶瓷老師司徒健每天專心致志地練泥拉坯,將一塊塊不起眼的泥變成一件件形態各異的器皿。在他眼中,陶藝是人生導師,每件陶器皆有生命。

由工程師到陶藝師

司徒健與陶藝的淵源,可追溯至小時候,他的家人愛收藏陶瓷藝術品,耳濡目染下,雖未以藝術為職業,卻令司徒健對陶藝多了一分關心和興趣。

司徒健大學主修電機工程,之後成為海事工程師,人在外國,卻依然愛逛博物館,欣賞當中來自中國的陶藝品,亦不時會購入瓷器收藏。

2000年,他退休,拿出收藏品想看看買了什麼,卻發現陶藝並非看書就能懂,於是報讀了香港藝術館舉辦的工作坊,正式接觸陶瓷製作。之後他更拜資深陶藝家劉偉基為師,踏上陶藝之路。

在成型的陶瓷坯體上施釉,一隻釉色經燒製後可以變化出多種色彩,司徒健享受這千變萬化的樂趣之餘,發現其實自己的工程專業在陶藝中也能學以致用, 「陶藝是科學,泥是地理;釉、礦物質是化學;拉坯是物理,製陶其實融合了物理和化學知識。」

此外,他認為瓷器等同微型建築, 「拉坯(製作器物雛形的過程)塑造的是作品的內部,之後外表要修坯,修整厚薄,例如整隻碗要修出碗腳,這和建築物結構是相若的。」

1311QC003_
▲一隻釉色經燒製後可變化出不同色彩

玩泥學做人

創意館的陶藝工作室提供陶藝體驗,司徒健在館裏會指導學生們學習。而在這泥變瓷的過程中,他教授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內裏蘊含的人生道理。

他說: 「玩泥其實等同做人,要學懂掌握分寸。泥和水要平衡合比例,太乾會硬,太濕變了泥漿,正如做人一樣,講求中庸之道。」

司徒健認為,製陶過程枯燥,需要耐性、分析及解難能力,所以比起技巧,態度更重要, 「陶藝學問又闊又深,不懂就要問,所以態度好重要。泥本身是天然的,你失敗了,不能推說是塊泥的問題,要反思自己,要面對失敗,克服枯燥,掌握乾濕,摸索力度大小,經歷過、嘗試過,才能明白什麼情況下可以成功。」

以泥喻人,上司徒健的課不僅學造泥,更學做人。司徒健教學8年,面對着不同年紀的學生,也會因材施教,尤其是拘謹的成年人,常會在玩泥過程中有所得着, 「有家長來學拉坯,我教佢要如何推出推入才能使泥團成形,佢從中領悟到教仔道理, 不能一味使用蠻力。」

1311QC004_
▲司徒老師以泥喻人,教導學生人生道理

盼傳承下一代

香港地價貴、人工高,往往要追求快,但陶藝卻偏偏需要花長時間,可能是以10年為單位去提升技巧,要付出耐性、專注力。所以在今日的香港,已沒多少人會以陶藝工業為生,司徒健亦坦承,要傳承這門技藝很困難,但他仍會落力向人分享。

「有學員帶下一代來體驗,小朋友覺得有興趣、好玩,就如播下種子;也有學生學完,留在這裏做義工導師,之後到韓國進修陶藝回港繼續創作。」說時,司徒老師升起了一股滿足感。

看到司徒老師溫柔注視手中陶器的目光,你會知道,簡單一團泥,當注入希望和心思,便會充滿生命力,傳遞出去。

1311QC005_
▲簡單一塊泥,塑造出形態各異的器具
1311QC002_
▲司徒健的創作靈感多源於大自然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