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精神 薪火相傳 鯉魚門創意館令村校重生

說起位於九龍東的鯉魚門,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夜幕降臨後熱鬧的海鮮街。步入其中,方了解鯉魚門還有一所由歷史悠久的傳統村校活化而成的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更是本港少有的村校原址保育的成功案例。

在館中,不但展示一些原校文物,更傳承了不少校友的同窗情,至今仍不時有上世紀60年代的畢業生回校緬懷。可以說,創意館見證着香港傳統村校的盛衰歷史,亦是近代香港教育發展的一部紀錄片。

第一階段:民辦私塾 「扑扑齋」

香港開埠初期,主要由傳統私塾支撐着本地教育,如石商曾林安及葉華勝於1920年在鯉魚門創立私塾,被村民稱為 「啟蒙」學校。海濱學校前校監羅群曾憶述: 「早期鯉魚門村以客家人以主,因此老師以客家話授課,課本選用三字經、四書五經、唐詩、朱子格言等傳統儒家典籍,學生入學時要跪拜孔子,又須自備書桌椅子上課,寒假時則把椅桌搬回家中,習字簿亦是自製。」後來啟蒙學校在1936年按照香港教育則例(1931)註冊,官方名稱為「Lee Yu Mun School」(鯉魚門學校),當時學生人數約有20名。

1314QC001_
▲海濱學校為香港基礎教育作出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戰後普及教育的基地

日軍侵華佔領香港期間,不少村民逃回內地,學校暫時停辦。日本宣布投降後,村民回歸故里,村中適學兒童漸增。由於私塾校舍遭到破壞,村民籌款租用一所平房,創立 「鯉魚門海濱學校」,學校命名寓意為 「學海無涯,海濱為始」,學生人數為20名。

海濱學校其後在1949年由私校轉為政府資助小學,學生人數為29名,值適戰後內地移民大規模湧港,鯉魚門的常住人口急增,當地的人口達到接近2萬人,小學學額也出現短缺情況,是以1950年村中父老成立建校委員會籌建新校舍,並向殷商胡文虎妻子胡陳金枝募捐,終使現存舊校舍於1953年落成。

建校初期,學校只開辦小一至小四班別,小四後可轉到茶果嶺的四山公立學校完成小學課程。隨着入學人數大增,學校亦新增高小課程。在1970年代初,海濱學校上下午校共12班,學生人數超過500名,乃村校非常成功的辦學案例。

到了1970年代後期,觀塘、油塘鄰近工業區的發展,不少年輕村民因工作關係遷外居住,村內人口減少,1994年以後嶺南新村逐步遷拆,學校班數縮減至4班。1999年後,村內及鄰區新移民家庭及學生人數一度驟增,學校班數回復到正常的6班。惟適齡學童過去十多年不斷減少,海濱學校亦於2008年8月底停辦。當時校董會決定捐贈學校資產予浸會大學,設立 「鯉魚門海濱學校獎學金」,以延續海濱學校的教育理念,惠及學子。

1314QC004_
▲創意館保存村校舊觀,並設校史廊展示海濱學校文物

第三階段:東九龍文化創意傳承中心

2010年初,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獲批學校原址營辦權,轉化為一所教育、文化、藝術資源中心,在館內舉行各種文教活動,冀望達到推廣本土傳統文化之目標。創意館除了保留海濱學校的歷史文物,也將當地文物收納其中。該館亦積極與坊間團體合作,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情意教育,並將海濱精神薪火相傳。

1314QC002_
▲創意館傳承海濱精神,繼續進行情意教育工作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歡迎團體預約導賞及工作坊)
電話:2205 8100
電郵:info@jclymplus.org
地址:油塘鯉魚門海傍道中45號

香港九龍鯉魚門海傍道中45號賽馬會鯉魚門創意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