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探尋芬蘭教育的奇蹟

一直有一句戲言:香港沒有 「教育制度」,只有「考試制度」。這句話雖然誇張,但絕非無的放矢。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早前就去到芬蘭考察當地的教育制度,我亦有隨行,希望可以從中學習。根據2015年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數據指出,芬蘭學生在科學、閱讀及數學三方面能力的表現均與香港一樣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而當中科學表現的排名更比香港學生為高(芬蘭第5;香港第9)。 「芬蘭式教育」在國際上享負盛名,更被不少人視之為教育的典範。短短五天的考察,當然無辦法將整套制度細緻研究,但亦不難發現芬蘭與本港的教育制度實在有着不少根本性的差異。

整個外訪交流過程讓我感受到,當地的教育制度實在有很強的理念基礎作承托。當中令我有最深體會的,就是 「不將學生排名」的理念。有別於本港着重考核、評分的教育制度,芬蘭教育明顯避免了以標準化的評核制度去測量學生的學習進度;不依賴考試、測驗去將學童分級,自然避免了大量家課及習作操練。而在沒有 「精英班」分級制度的情況下,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的大部分課堂都由同一位班主任負責,老師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為學童度身定做學習計劃,避免出現進度大落後。在無排名、無操練及重質不重量(小學階段課時每天約4-5小時)的教育制度下,學生自然能夠在相對輕鬆的情況下學習。相對於學生 「互相比較」,芬蘭教育明題更着重學生的 「自我比較」(有進步與否)。

另一個令我有深刻印象的就是由下而上出發,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主角色的教育方針。自學前教育開始,芬蘭學童每天都會有一定時數的戶外學習,讓學童在大自然環境下發揮好奇心,從小培養學童對多元知識的追求;而在基礎教育方面(即小學及初中階段),芬蘭就透過 「綜合型學校」實行主題式教育,並讓學童可以在決定學習內容上有一定的參與,幫助他們從中尋找學習樂趣。而這種下而上的方針之所以成功,實在不得不歸功於活動教學的善用。老師透過一系列講求互動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普遍能夠在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無疑就成為一種切切實實的生涯規劃教育:由學生尋找自己的路,而並非靠別人告訴學生應該做什麼。這或許正正是本港與芬蘭教育制度最大的差異之處。

芬蘭式教育是否值得本港借鏡,還需要更多討論;但本港教育制度過分側重考核、操練,為學童及家長帶來沉重壓力的問題必須得到重視!還望政策局能夠展示魄力,拿出理念,認真檢視本港教育制度的種種問題,讓 「愉快學習」不至成為奢望。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