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去過黃大仙祠拜黃大仙師,但大家有否留意到祠內的五行建築?其中屬火的「盂香亭」,除了因為廟牆是紅色,也因為內裡供奉了燃燈聖佛,亦從「火」字旁。不過,這個「亭」最矚目的地方,是四周掛上了四位晚清太史親書的牌匾及楹聯,距今已有接近九十年歷史了。能稱為「太史」者,必為進士出身,乃明清時代在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歷史之職位,地位尊崇。
可知修建盂香亭是得到黃大仙師的聖示,希望可以弘揚佛法,以達到三教(儒、釋、道)同尊之旨。建設先得到葉證覺道長倡議,再得到七老等相助。「七老」即是林威覺、何伸覺、何香覺、吳力覺、潘澤覺、潘增覺和潘念覺七位道長。其餘「同人等」有一位是馮其焯道長,他於1933年為嗇色園值理之一。馮道長是香港孔教的主要人物,1921年創立中華聖教總會,又於1922年創立三教總學會。另一位香港孔教代表便是朱汝珍太史,他於1933年接替陳煥章,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這一年正是黃大仙祠盂香亭之建成;而朱汝珍在殿宇的正中央題上「盂香亭」,他應該是題字一事的關鍵人物;並與另外三位著名太史賴際熙、吳道鎔、岑光樾一同撰寫牌匾及楹聯,做就了「盂香亭」與晚清太史的一段因緣。

賴際熙與香港因緣
賴際熙,廣東增城人,道號圓智,其道號之「圓」字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九傳之名。賴氏自幼受教於陳伯陶之父陳銘珪 (陳氏父子皆先後擔任廣東酥醪觀主持,道號分別是「教友」及「永燾」,是全真龍門派第十七及十八傳弟子)。民國建立後,他遷居香港。1927年籌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獲委任為系主任。他與時任港督金文泰又關係密切,金文泰曾聘任他教授中國經史。 1923年賴際熙在香港創立學海書樓,聚書講學,在香港推動華文及國學貢獻良多。
「石訪穀城」與「藥尋橘井」典故
今日「盂香亭」內懸掛著一個牌匾「佛慈廣大」,匾上清楚列明是「癸酉年(1933)十月廿四日奉赤松黃大仙降乩題句」,這書法便是由賴際熙所寫。賴氏另撰有楹聯:「石訪穀城知我在,藥尋摘井活人多」。「石訪穀城」之典故可見唐代李棲筠的《濟州穀城黃石公祠記》,乃言秦末張良遇神人授予兵書,神人告之十三年後大家會在濟北相遇;穀城山下之「黃石」便是他。十三年後張良跟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在穀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張良遂將黃石安奉於濟北穀城山下祭祀之。「石訪穀城知我在」指出了神人相遇之事,「知我在」乃言神人就在此地。
「藥尋橘井」乃典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卷九〈蘇仙公〉,蘇仙公是桂陽人,在漢文帝時得道。他在升天之前,曾告訴母親,明年會有瘟疫發生,只要打一升井水,摘一片桔葉,便能救活一個病人。第二年果然天下瘟疫大發,遠近的人都來求蘇仙公的母親治病。母親便按蘇公所說,用井水和桔葉給他們治療,沒有治不好的。「藥尋橘井活人多」指出了此地醫藥神效,救人活命者眾!
賴太史撰此楹聯之意,正指出黃大仙祠是神明顯聖之地,所贈醫藥救人無數;正帶出了黃大仙師「威靈顯應」的神威及「普濟勸善」的宗旨;亦借此寄意「盂香亭」供奉之燃燈聖佛靈應感通,慈濟蒼生。
如果大家有興趣欣賞另外三副楹聯,不妨親自去趟吧!

作者簡介
樊惟證,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宣道主任,現為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版撰寫「津津樂道」專欄。著作有《生活道教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