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明:重推「租置計劃」刻不容緩

上星期,筆者出席社區活動時,有一對年輕夫婦朝我走過來,慨嘆婚後一直未能置業的慘況,只能與家人同住在公屋,又擔心成為富戶後會被趕出單位。

「香港樓價咁貴,一般打工仔女根本無法負擔私人樓宇,公屋單位又不能購買,真是置業無望。」這類寫照相信在香港地比比皆是,樓價、土地問題、上車已成為年輕一代的關鍵詞。

「租置計劃」原意是為了讓基層公屋居民有向上流動,升格成為業主的機會。目前政府仍持有約4萬伙貨尾租置單位,分布於39條屋邨內,換言之有4分1單位仍未賣出。在樓市熾熱的情況下,為何有居民對於購入租置公屋卻步?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混合業權問題,一座大廈內有房委會的租戶和小業主,當大廈公用的設施需維修時,有部分業主會感到不公,要自行出錢為租住居民 「埋單」。況且在屋苑的管理上亦衍生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樓上滲水、噪音滋擾、屋邨衛生等,往往投訴無門。

要解決問題,政府需增加居民購買的誘因,加快出售全部租置單位,令有意置業的公屋居民可達成心願。筆者認為政府應考慮重推 「租置計劃」,包括過去計劃中未出售的逾4萬個單位;同時,為了避免管理混亂及權責不清的現存問題,應考慮以整幢方式,出售原本納入租置計劃,但因2005年叫停而未有出售的公共屋邨。而在出售前,房委會亦需要妥善維修單位及樓宇,致令這層置業階梯更完善。

早前在會議上,政府透露如全幢樓宇為售出的租置單位,會較容易管理。例如2019年新落成的深水埗麗翠苑,其中有4座撥出作綠置居,另外2座為租住單位。再者,租置屋可讓需要增加家庭成員後資產超過公屋限額人士,不用受富戶政策影響而被迫將子女名單刪除,最終他們要出外捱貴租,甚至要買癲價私樓。

安居樂業對香港人來說是這麼近,那麼遠,既然政府有能力讓更多基層市民實現置業夢,重推租置計劃未嘗不可。但前提是政府必需處理好管理問題,要加強對租置屋邨租戶的維修及支援;以及由政府部門或房委會收回公共設施作維修及管理,甚至將用地改為當區居民需要的社區設施,以免因法團節省公眾地方的保養支出而造成土地浪費。政府要以過往的經驗為鑒,作出相應措施改善,不然重推亦只是緣木求魚,無法釋除社會分歧和矛盾。

何啟明: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