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雯 宏揚儒學矢志不移

新中國建國七十年,從一窮二白躍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中亦有大量港人為國家發展作出積極參與。《龍週》特為國慶七十年專訪幾位服務於東九龍一帶、具代表性的地區人士,分享港人見證國家與香港走向富強的奮鬥過程。今期受訪嘉賓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珊雯,以其自身貢獻,既參與國家與香港的建設,更通過地區平台進行儒學教育。

見證行業質量飛躍

徐珊雯於80年代起投身社會,深具市場學背景的她選擇從事鐘表製造業,親身經歷過其行業自改革開放初期至今的進步。 「當時廠房中大部分的中、高管理層都是港人,需要長駐內地主控生產質量。到現在,廠房中已經毋須長駐港人到廠,我們已經可以完全相信內地夥伴和職工有能力作優質管理了。」徐珊雯說。

她進一步指出,過去二十年,內地夥伴不論在合約精神、管理水平、創意設計、質檢要求、審美眼光等都已可與香港乃至國際水平看齊。 「中國各行業都已具有系統性、科學化的作業模組,世界工廠的美譽當之無愧。」

 

港青應面向內地市場

不少香港年輕人擔心自身競爭能力下降,徐珊雯笑指港青依然擁有一定競爭力。 「一直以來,內地對香港人的工作印象,都是善於執行項目、自我紀律高、並且精於量化項目成果。青年人如果能夠保持這些精神,加上香港一直保有的國際化視野、對不同品牌和國際市場的熟悉度,都可以成為他們到內地創業或工作的相對優勢。」

服務東聯傳揚儒學 徐珊雯不忘回饋社會,除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設立 「徐珊雯創意設計獎學金」扶掖青年,亦通過東聯的社區工作,與地區坊眾保持緊密接觸。她特別在年輕學生和銀髮族群板塊上甘於服事, 「東聯津貼學生參加開筆禮活動,又為長者免費補拍婚紗照,都是令我覺得印象最深的畫面。」誠如孟子所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東聯與徐珊雯通過扶老攜幼而深具儒家精神的活動,對香港社會示現傳統精神與新式地區工作的結合,可為社區工作的新風範。

1824QC003_.jpg
▲東聯推動開筆禮,鼓勵青少年追尋儒家足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