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觀塘順天邨的鐘聲慈善社方王換娣長者鄰舍中心,是鐘聲慈善社首間長者中心,於1981年投入服務。四十多年來,中心為順天邨以及鄰近四順地區無數長者提供康樂、醫療、護理諮詢等活動及服務,受到區內居民熟知與與愛戴。近年本港人口老化,區內居民對長者服務的需求日增,中心也由原本所在天瑤樓擴展至天琴樓,剛於今年6月完成裝修工程並投入使用。這裡的設施亦與時俱進,引入多種樂齡設施,科技感十足。
鐘聲慈善社的服務與發展歷程,亦始終緊貼時代脈搏,回應著社會公眾的需要。鐘聲慈善社社長葉榮基及總幹事陳潔雯近日接受《龍週》專訪,介紹這一慈善機構屹立香港逾一個世紀裡的變與不變。
上世紀30年代設立西環泳棚
鐘聲慈善社成立於1915年,由本港音樂及粵劇界前輩陳紹棠、錢廣仁、李善卿、何澤民等四人倡辦。立社之初,創辦人之一陳紹棠因感於杜甫《遊龍門奉先寺》:「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詩句, 以晨鐘悠揚鏗鏘之聲,覺迷勸善,意義深遠,遂以「鐘聲」二字為本社之名。
葉榮基表示,民國初期,港英政府福利制度並不完善,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唯有依靠社會有心人士捐款賑災,鐘聲慈善社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誕生,期望能夠彌補政府社會服務的缺口,大到賑災、組織救傷隊、創辦免費中學和老人中心,小到營運泳棚給公眾提供娛樂休閒。
他提到,如今已成為「打卡」熱門地的西環泳棚,便是鐘聲慈善社於上世紀30年代設立。「那時候成人收5毫子,小孩收3毫子。」陳潔雯笑著補充。
補足社會服務缺口的使命,貫穿於鐘聲慈善社逾百年發展史中,如今鐘聲慈善社服務單位多達11間,包括1間安老院、2間老人日間護理中心、3間長者鄰舍中心、胡陳金枝中學和香港聖約翰救傷隊鐘聲慈善社支隊等。

安老服務及教育成為兩大重點
當日的訪問在一間長者認知障礙治療室內進行,一面牆上的畫以老香港街道為背景,祖孫三代人其樂融融地飲茶;對面的一排櫃子裡則擺放著長者製作的花藝和繪畫作品,還有簡易的治療玩具。
葉榮基表示,隨著社區老齡化及為配合政府居家安老政策,近年來安老服務已成為鐘聲慈善社的重點服務,並致力於引入樂齡科技。《龍週》記者當日在中心參觀了不少相關設施,包括「腦有記」,可觸屏的屏幕提供多款鍛煉手眼協調及腦力訓練遊戲。
陳潔雯透露,鐘聲慈善社還計劃與香港物理治療師協會合作,於年內推出長者防跌計劃,邀請物理治療師為長者進行防跌測試評估,並給他們提供專業意見。
創新科技在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同樣被重視,陳潔雯表示,創新思維及多元化發展是學校秉持的教育理念。為此,校內增設了中藥園、養殖場,並推出水耕種植活動,讓學生們在種植實踐裡學習生態知識。

老有所為 活躍的觀塘長者
在中心內一處休息室,記者看到各式各樣的獎狀、獎盃放滿了展示櫃,還有一張毛筆字:老有所為。陳潔雯介紹,這些都是一眾觀塘長者贏回來的,僅這一中心就有約1700名會員。他們愛好廣泛,非常活躍,參加的比賽從舞蹈大賽、粵曲比賽,到網絡知識問答比賽,應有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