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筆者特地到樂華邨、樂雅苑及牛頭角下邨視察,每次也得行經一條人所共知的300多級長樓梯,行畢全程後,已經感到上氣不接下氣、心跳加速。
想一想,筆者只是個 「80後」,如果換轉是上年紀的居民呢?相信更是一種折磨,九龍東的屋邨大多依山而建,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不論到牛頭角街市買菜,或是到九龍灣的商場用膳、閒逛,每日走上走落樓梯,對長者來說真是一大挑戰。即使身壯力健的年輕人,上下班時望着漫長的樓梯,亦叫人絕望。
其實,這也頗為諷刺, 「無障礙通道」、 「無障礙設施」概念早已成為國際間對長者、殘障人士的必要指標,而且在建設整個社區時必須加入的元素,以英國為例,政府於2018年宣布10個新城市的整體設計應以人口老化、健康問題為參考指標,以推動這類型的群體有更多生活空間和動力,比如設置更闊的行人道、液晶顯示的路標,亦會為那些患有痴呆、老人病的群體提供一個有導航的街道環境等等。另外,歐盟執行委員會於2012年開始設計一個個名為 「Access City Award」的獎項,為一些致力發展城市內的共融環境予以承認,並鼓勵他們繼續以此為發展目標,營造更多友善的環境。
另外,新加坡是長者友善的國家之一,他們早在90年代對這方面有相當高的意識,本身已就城市內的道路、交通設施着手,時至今日,他們已就這方面的措施、現況進行檢討,並期望星洲可以成為一個廣泛、多元的長者友善地方。
反觀,香港卻仍然是 「慢幾拍」,落伍驚人,即使上屆政府說要建設 「長者友善環境」。早於11年前,屋宇署設計《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為建築物內的設施訂下相關準則,例如門、洗手間、通道的規格,同時規定之後新建樓宇和在本身的樓宇進行改建、加建工程;遺憾地,今時今日的香港仍然以此為標準,彷彿時間停頓一樣,很自然內裏的條例和指標就不合時宜了。
而且,裏面的條例並無多大的約束力,又無什麼阻嚇的條文;換句話說,這本手冊只不過是提出建議(還要過時落伍),設計友善建築環境就要視乎業主的喜好而決定。同時,屋宇署本身亦難以監測有關的實際情況,除非發生什麼意外,或是有關的建築非常顯眼吧。
再者,工程的技術問題只是事在人為,政府應該體察民情,面對中老年區,無障礙通道是必不可少。回想起1993年政府大刀闊斧斥資過億元興建中環半山自動扶手電梯,以紓緩中環區交通擠塞問題。時至今日,如政府仍然嘆慢板,以各種藉口推搪,不落實九龍東區的各項無障礙設施,這對社區的發展可謂後患無窮。
何啟明: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