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國七十年,從一窮二白躍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中亦有大量港人為國家發展作出積極參與。《龍週》特為國慶七十年專訪幾位服務於東九龍一帶、具代表性的地區人士,分享港人見證國家與香港走向富強的奮鬥過程。今期受訪嘉賓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方俊宏,以其自身專業,既為國家與香港貢獻力量,更於公共事務平台為國家政策作建言。
由港人主導到兩地合作
方俊宏早年隨家人移居香港,在香港回歸後 (即國家改革開放二十年後)才開始到內地創業,經營流水式生產行業,對於國家因改革開放而急速發展的重大成就感受猶深。曾經親身感受過兩地教育及民情差異的方俊宏憶述,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每十年都有明顯卓越的成效。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當時內地以 「香港模式」作為發展藍本, 「那個時候,但凡港商做的都是先進的事情,由香港人投資主導的企業,無論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完全按照香港的理念和模式進行。」
不過,內地與香港的產業模式在近十幾年來經歷了很大程度的轉變,方俊宏認識到按以往港人主導的設廠模式,在十年前已經不合時宜。
他說: 「以往內地同胞對香港人的工作態度是用學習型的心態,但現在內地轉型成功,尤其以珠三角為主,勞工密集產業結構產業日漸式微,內地中高層管理人員水平提高,視野開闊,產業升級,香港人再不能維持以優越的角度在內地施行企業管治。」
方俊宏進一步指出,近十幾年來,香港人與內地人的合作方式已經形成互相彌補,各取所長了, 「經過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內地市場已經變得十分龐大,內需強勁,現在香港人如果想要在內地發展就必須要思考清楚如何與內地新一代的優秀人才有機配合。」近十年來,他自己的企業經營也發生轉變,由原本重心的製造產業逐步轉化為內地項目開發投資,轉變過程心得是重用內地相關項目行業專才,投資相應產業,拓展精準市場,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樣可以確保企業長足發展。
盈商不忘回饋社會
與人為善,作為商人的方俊宏亦積極參與內地與香港兩地社區服務,如向當地政府建言獻策,或為社區居民舉行民生相關的活動,參加九龍東區各界聯會(簡稱東聯)亦是其一。他說到,東聯除了在九龍東各個區域舉辦一連串大型的利民活動,還對九龍東一帶的城市發展出謀獻策,在城市規劃、公共園林綠化、工業舊區活化等等題目,幫助政府推動社區改造更新發展。
對方俊宏來說,當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每一項建議政策成功推動之後,社區居民能享受因社區更新改變帶來的更高質素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