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社區關注組社區主任張景勛自小在九龍灣長大,對區內的人和事有着特別深厚的情感和歸屬感。一年多前,他毅然落區,投身服務九龍灣附近的啟德區街坊。
為長者上門通渠
張景勛服務的對象包括公屋、居屋和私樓居民。在過去一年,事無大小,他都積極跟進,甚至連廁所淤塞等家居小問題也會親自上門為街坊處理。 「早前一對住私樓的公公婆婆,家裏廁所突然堵塞,女兒正在上班,擔心父母不懂得處理,於是致電到我的辦事處求助,我聽後立刻上門幫他們解決了。」張景勛接受《龍週》訪問時憶述。
張景勛謙虛地說,其實上述家庭大可以找師傅維修,但那一刻他們很希望有一個可信任的人在身邊幫手,而自己作為社區主任,正好能扮演這一個角色。
以上的故事,並不是單一的個案。有一次,張景勛從街坊口中得知一位婆婆連日來身體不適而沒有出門,擔心她有事,於是登門探訪,發現原來婆婆雙腳無力,影響了行動,加上兒子又不理她,變得悶悶不樂。 這個時候,張景勛記起婆婆平日很愛喝瓶裝烏龍茶,有時甚至喝太多,估計因而對身體造成負擔,於是勸婆婆適可而止,並聆聽和開解她,成功讓她抒發了心中鬱結。
翌日,張景勛更應婆婆要求,上門親自為她煮椰菜,以紓緩疼痛。 「那些椰菜未必幫到她身體恢復,反而是她感受到別人送上的溫暖,知道有人關心她,這才是關鍵。」他說,平時多留意街坊的習慣和喜好,有助跟他們建立互信。

事事將心比己
張景勛投身地區工作以來,憑着對區內環境的熟悉,加上心思細密和觀察力強,時刻記掛着街坊的需要,並逐一提供幫助,漸漸獲得了大家的信任。而這也是他從事社區工作的推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張景勛出身小康之家,但這背景並沒有成為他服務社區的障礙,反而驅使他更用心了解不同階層的需要。最近他就忙於為新入伙居屋啟朗苑的住戶驗樓。啟朗苑是清水房,驗樓程序比私樓簡單,但他仍希望盡量做得仔細一點。
「雖然(啟朗苑)是居屋單位,但畢竟是市民幸運抽中兼辛辛苦苦儲錢買的,我很想讓他們安心,以後住得安樂!」他說。
除此之外,張景勛也向居民積極講解區內衣食住行方面的配套設施, 「始終這裏是一個新社區,連區議員也沒有,要給予多一些關注,免得街坊有需要時感到徬徨無助。」
對張景勛來說,最大的期望是人人安居樂業, 「能看見街坊生活得開開心心,就是我最大的滿足感和回報!」

與母親拍住上搞活動
除了任職社區主任,張景勛本身亦有工作。他坦言,要做到兩者平衡有一定的難度,陪伴家人的時間亦減少了,幸而家人理解他熱愛助人的性格,甚至一起參與為街坊舉辦活動,以示支持, 「有一次媽媽在活動中表演粵劇,她在台前獻唱,我在後面拉小提琴。」
張景勛指出,能與家人一起服務社區,別具意義, 「我想將家人對我的悉心培育以及我所學到的知識,用在社區服務上。既然自己有能力,就應該用於社會。」他為自己擁有的才能和資源而感恩,並希望與更多人分享。
張景勛是一位小提琴高手,除了在活動上施展技藝,亦會抽空教小朋友;平時在區內做家訪,遇到有孩子的家庭,他更會鼓勵小孩子多接觸音樂,因為社會環境複雜,兒童教育不能忽視,讓小孩子多一點發揮才能的空間,可減少學壞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