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中的隱世秘境 尖沙咀訊號山訊號塔

位於九龍尖沙咀緬甸臺訊號山花園的訊號塔(Signal Hill),又稱 「黑頭山」 或 「大包米」 。在1907年至1933年間,曾為皇家香港天文台向維多利亞港的船隻提供報時服務。

十九世紀的尖沙咀人煙稀少、發展緩慢,但憑藉附近海域水深的地理優勢,漸發展成深水港,英國人陸續在今日尖東一帶進行填海。1910年代,藍煙囱貨倉碼頭(又稱太古倉碼頭)和九廣鐵路的尖沙咀火車站先後於訊號山以南位置建成,令該區發展為接通中國與全球的海陸交通樞紐。

訊號山與早期尖沙咀

尖沙咀的地利,令當時大量上萬噸的大洋船停泊靠岸,港口營運相當繁忙。在1970年葵涌貨櫃碼頭(即現時的葵青貨櫃碼頭)建成前,香港的貨運主要集中在尖沙咀的九龍倉碼頭和藍煙囱貨倉碼頭。碼頭和鐵路就是當時工商業的命脈。直到60年代起,九龍倉碼頭改建成海運大廈,九廣鐵路亦計劃將總站遷到紅磡。1971年,藍煙囱貨倉碼頭其後被發展為新世界中心及麗晶酒店(即現時的香港洲際酒店)。尖東一帶地段日漸繁華,成為旅遊熱點。

157QC002_
▲1930年代的訊號山

昔日肩負向船隻報時的責任

香港天文台成立之初,除了觀測氣象和地磁外,另一項工作就是報時。當時香港作為世界重要港口,貿易頻繁。香港政府於1883年成立天文台,3年後始利用時間球向遠洋船隻報上準確時間。現時1881公館(即前水警總部)的圓形白色小屋就是當年的時間球塔。當時該處居高臨下,景觀開揚,使多處地方都容易望到。

後來,前水警總部一帶日益發展,為免報時訊號受到影響,香港政府另覓更高位置,最後決定在黑頭山興建訊號塔。1907年,尖沙咀的時間球儀器遷至新建的訊號塔,訊號山之名由此而來。二十世紀初還未有收音機,訊號塔就繼續肩負向維港船隻報時的重要工作,並透過無線電報接收船舶天氣報告,對航海交通尤為重要,亦在香港天文台的歷史上佔非常重要的地位。

157QC004_
▲1960年代的訊號山,外觀上與今日所見變化不大

沉實優雅的建築風格

訊號塔身高12.8米,至1927年為了讓船隻更清楚見到,塔身被加高至18.9米,使塔身由原本兩層增至三層,窗戶亦由原本的全方形、平頂狀,改為窗戶呈圓形、塔頂為淺綠色半圓球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時間球。建築構思用當時十分流行的愛德華巴洛克風格,與尖沙咀鐘樓及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為同一年代。塔身呈方形,角位採用雅致的斜削角。外牆的紅磚是特別燒製,採用英式砌法。石作以本地花崗石雕砌而成。其花崗石基座、腰線和檐口,以至 「吉布斯飾邊」的窗戶,都顯得沉實優雅。

螢幕截圖 2019-05-20 上午11.15.49.png
▲九龍尖沙咀緬甸臺訊號山花園的訊號塔, 又稱「黑頭山」或「大包米」,在1907 至1933 年間曾為皇家香港天文台向維多利亞港的船隻提供報時服務

看盡維港滄海桑田

隨着無線電通訊被廣泛使用,只能傳遞有限信息的信號站漸顯得不合時宜。1933年,訊號塔被拆除停用。二次大戰前,訊號山曾是英軍軍營,駐有印度裔英軍和多個野戰炮。日本佔領時期,訊號山用作儲存軍火。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起,天文台陸續關閉信號站。2002年,位於長洲的全港最後一個信號站關閉,標誌着香港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代正式終結。

市政局於1980年接管訊號山,並進行復修工程,翌年改建成訊號山花園,現時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園,內裏的訊號塔亦限時向公眾開放。

訊號塔是香港珍貴的建築文物,早於1981年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至2009年獲提升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2015年定為法定古蹟。訊號塔現已成為訊號山花園的獨特標誌,與港人一同見證滄海桑田。

螢幕截圖 2019-05-20 上午11.27.04.png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