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亞洲國際大都會,滿載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博物館正是我們珍貴的瑰寶之一。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十四間博物館及三個文化空間,涵蓋了藝術、歷史和科學三大範疇。其中,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的香港藝術館是亞洲區著名的視覺藝術館,亦是香港最悠久的博物館,展示多樣的文化藝術瑰寶,讓大家盡享精彩的藝術體驗。
細說當年
1869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建立了香港首間博物館,位處舊大會堂內的展覽室,當時藏品甚稀少。後來舊大會堂拆卸,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間多元化文娛中心。其設於大會堂高座頂層的香港博物美術館,就是今天香港藝術館的前身。 1965年博物美術館考慮到設施不足等因素,擬興建一所新博物館,以便日後發展。及至1975年,博物美術館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即現時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其時藝術館仍保留大會堂高座頂層原址。 位於尖沙咀現址的藝術館於1987年動工,1991年底正式開幕。香港大部分博物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千禧年代期間啟用,至二千年後,博物館過渡到新成立的康文署。
保存中國文化精髓 推廣香港藝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參觀博物館乃高尚活動,訪館的中外人士總會盛裝登場。時代變遷,參觀博物館已是生活平常事,觀眾逐漸大眾化。
從舊館到新館,藝術館的典藏策略以香港為本位,收藏的藝術品旨在反映香港藝術的發展、文化特質和藝術家成就,館藏包括中國書畫、文物、外銷藝術及香港藝術等,跨越古今中外,演繹出多元的藝術世界,匯集各家精髓。
典藏也涵蓋中國歷代的文物和藝術,藉典藏作為研究、展示和推廣,提高市民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了解,促進中外的文化交流,以至持續提升香港藝術在國際平台上的地位。
藝術館至今累積逾16,200件館藏展品。歷史最悠久的,是一批共1200多套、反映香港昔日民生、風俗、地方風貌的珍貴歷史繪畫,成為了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這批藏品早在藝術館成立前,由商人遮打爵士和何東爵士先後以私人珍藏形式捐贈給香港政府,內容主要描繪十八至十九世紀珠江三角洲及中國沿岸商埠的繪畫、照片和地圖。中國文物館藏的種類最為豐富,涵蓋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二十世紀之間的藝術精品超過4000項,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外,中國書畫館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廣東書畫和近代中國繪畫,至今收藏了超過5000幀書畫作品。自開館至今,藝術館收藏香港藝術作品逾4,500件,反映了香港藝壇的發展情況。

相約於2019年
藝術館自2015年起,閉館作全面翻新。經過大型的擴建和修繕工程,將於今年11月以全新面貌開放予公眾參觀。翻新工程旨在提升館內設施和增加展覽空間,採用現代化的建築設計以凸顯藝術館的個性。擴建後的展覽空間由原來7,000平方米增至約10,000平方米,展廳數目由7個增至12個,設置4個入口讓訪客從不同方向進場等,為場館增添活力。通透的玻璃幕牆,使建築物顯得更為開揚。餐廳重置至面向海旁,為尖沙咀海旁增添熱鬧氣氛。
尖東海旁的藝術館、文化中心和太空館等系列的文化藝術建築群,不經不覺已陪伴港人走過漫長歲月。煥然一新的藝術館,相信又將成為維港一岸的矚目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