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妙法祛濕.順應天氣病自去(中)

上回提到,濕如果在身體表層,自覺開始頭面困重、大便黏溏、舌苔厚膩等,就可以食辛辣食品,或以運動的方式發汗祛濕。一旦濕氣日子久了,或兼勞累、大病後,濕就可以從淺表位置更進一步,成為內濕而纏綿難愈,並引起各種「重、滯、倦、困、痛」的疾病。這就不是單純出汗可以解決,或需要醫師診治及借助中藥食療了。

有兩味藥各位可以嘗試運用:一為茯苓,它是菌科植物,顏色白而質地堅硬,因而藥性厚重,有降氣除濕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云:主治胸脇逆氣。因此可用於頭面胸脇重滯困倦的朋友身上,只是要切記茯苓與廣東的土茯苓是兩種不同的中藥;另一味藥名為薏苡仁,也就是薏米。薏米善於除下身濕氣,如腹部脹滿,乃至下肢重滯,盡皆適用。它是植物的成熟種仁,算是一種穀物,性味也較平和。與茯苓一樣,煮湯、煮粥加以數錢,不傷人。

除食療外,尤在潮濕季節,最好減少直接睡地板、潮濕雨天外出,也要少食肥甘厚味。甜食油炸品會產生內熱;生冷食物如冰品或涼性蔬果,則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兩者同樣損耗身體機能,間接為濕氣留下契機。而生菜沙律、西瓜、大白菜、苦瓜等,就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葱、薑、蒜,降低其寒涼性質。

下回妙法祛濕的最後一篇,會分享一下,拔罐、艾灸等方法的箇中之秘。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