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一炷香」計時 古代還用什麼方法計時?

小說上常常寫道 「一炷香的功夫」 ,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 「一炷香」 為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一炷香」的時間觀念源於僧人打坐而起,是一個計時的方法。當時僧人燃點的香都是人手做,有一定的標準。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 「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裏,做成篆文 「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

0311QC003_
▲香篆

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製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用香計時,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

其實除了燃香計時之外,古人還用日晷、漏壺等方法來計時。日晷就是在一個圓盤上,沿盤周分別劃出十二時辰以十二地支表示,與現在的二十四小時相同。現代的 「小時」也就是古人的半個時辰的意思,古人還把一個晝夜分為一百刻,後來改為九十六刻度,平均每個時辰八刻,就是現在的每小時四刻。古人還會依照太陽照射盤中時針產生的陰影所在位夏來確定時刻。

0311QC004_
▲日晷

南朝梁顧野王所撰寫的《玉篇》:「炷,燈主也。」借指燈、燭。引申指可以燃燒的柱狀物。再借用作量詞,用於點燃的線香,如唐代許渾《秋夕宴李侍御宅》: 「燭換三條燼,香銷十炷灰。」表示時間長短的說法。

從周代起,古人已經使用了漏壺計時器。儀器上面是一個漏水壺,下置盛水箱,插着竹箭,箭杆上刻有時辰刻度。漏壺中的水定量均勻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漸升高,箭杆上就顯示出一定刻度。後世多用銅製,故習慣稱「銅壺滴漏」。

漢代以後,中國計時器不斷發展。隋代已有、漏車、鼓車,都是可以移動的報時器。唐代製作了水力推動的 「水運渾天銅儀」,其中包括計時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動擊鼓,每時辰有一木人自動敲鐘。宋以後的計時儀器越來越精巧,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所制 「大明殿燈漏」,更為複雜,自動化程度更高。

0311QC005_
▲大明殿燈漏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