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璇:政府醫療政策需以人為本

流感高峰來襲,醫生短缺、護士短缺、床位短缺;急症室爆滿,各科病房爆滿……無論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面對此景此況,多有無奈。

公立專科醫院病人的輪候時間,多的達到90周左右,接近兩年;眼科醫院更是需要長達兩年多的輪候時間,小病都可能拖成大病。作為發達經濟體、富裕社會, 「看病難」這凸顯醫療設施的不足。

有超過90%的住院服務是由公營院所提供。公院急症每年照顧220萬人次;專科門診照顧逾770萬人次;住院服務超過180萬人次。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增撥80億元醫療經常性開支予醫管局,預留3000億元重建醫院。但增建醫院的速度跟不上社會需要,醫院病床數目只由2008年的27,117張增至2018年的28,355張,增幅不足5%。而這10年間香港人口增加9%。

醫護人員是最重要的醫療資源。過去十年間註冊醫生人數雖增加了17%至14,290人,但人口對醫生比例僅由每千人1.8名輕微上升至1.9名,大幅低於發達國家。也正是因為整體醫務人員短缺,才導致私家醫院高薪搶人,公立醫院醫生特別是有經驗的醫生大幅流失。雖然特首林鄭月娥提出4大措施,包括預留資金給醫管局,但治標還需治本,還應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問題,除了加快培育醫護人員之外,從香港以外的地方引進醫護人員是必須的,要從根本上解決醫療困境,避免窘況年年上演。

高佩璇:全國政協委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