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重災區 鯉魚門居民盼完善防風設施

位於東九龍油塘的鯉魚門,是本港著名的品嘗海鮮的旅遊勝地。不過,鯉魚門地勢低,又鄰近海岸,每年一到風季就成為颱風侵襲的重災區。

2017年颱風 「天鴿」 襲港之後,政府聽取民意在當地修建了三項防風防浪的工程,這些新建成的設施在去年颱風 「山竹」 襲港期間發揮了作用,但仍未完善。鯉魚門居民盼望政府繼續改善工程,在今年風季到來之前做好防護設施,讓居民可以安心。

鯉魚門位於油塘東部,已有150年歷史,村內的天后廟更建於清乾隆十八年,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自上世紀60年代起,鯉魚門逐漸發展成以吃海鮮著名的旅遊勝地,而該區沿着海岸線而建的漁村,也別具風味。不過,由於鯉魚門地勢低,村內的住屋多數是寮屋,村內的各項防風、防浪和排水設施簡陋,防風抗災的能力很低,這裏亦成為每年颱風季節的重災區。

當區區議員呂東孩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憶述, 「2017年颱風 『天鴿』襲港,鯉魚門受災嚴重,大量房屋被海水浸灌,一些房屋被海浪損毀,亦有大量海沙、垃圾被海水沖入村內,居民損失慘重。 『天鴿』之後,當局落村聽取民意,決定落實三項工程,協助鯉魚門村防風抗災。」

「天鴿」後政府修建三項工程

政府的三項工程於2017年12月展開,並在去年年中陸續完工,當中包括:一、在馬環村、馬背村沿岸一帶修建石築海堤及石籠護土牆,以提升該些地點抵抗海浪衝擊的能力;二、為緩減海水直接湧上行人路,在村內數個位置建造混凝土擋浪牆、石籠護土牆及擋水板工程;三、為了讓居民在風暴及潮漲來臨前能更清楚掌握海平面預期上升的幅度,在村內四處位置安裝水尺以顯示水位的預測,水尺同時會標示過往對鯉魚門造成較大破壞的颱風的水位紀錄,以供居民參考及作比較。

164qc012_
 ▲海傍路這排依海而建的房屋,居民希望政府能修建石築海堤,以保房屋安全

呂東孩帶《龍週》記者巡視了這些工程。他說: 「這些工程在去年 『山竹』到來之前已完成,應該說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山竹』雖較『天鴿』強勁,但造成的災難卻相對較輕。」

呂東孩告訴記者,石築海堤和擋浪牆的作用,是能減緩和削弱海浪對民居和村內設施的損害,讓湧入村內的海水來勢緩慢一些,減緩了衝擊力。

不過, 「山竹」的衝擊力仍然顯示出當局的工程並不完善,其中還有許多漏洞需要修補和加強,防災工程的標準也需要提升。呂東孩說: 「還有一些地方需要修建石築海堤和混凝土擋浪牆,比如鯉魚門燈塔附近的海岸線, 『山竹』來時將大量的海沙和石塊衝上街道,對附近的商舖和民居都造成嚴重破壞,如果加建擋浪牆,就可以把沙石擋在外面。」

164qc001_
▲呂東孩希望政府繼續完善去年剛建成的石築海堤

呂東孩:政府須完善海堤

「此外,也還有一些地方可以加上擋水板,讓海水不至於一下子湧進來。」呂東孩說, 「天后廟後的一段路被風浪毀壞了,至今仍未修好;還有一些樹木仍然有危檢,也需要政府處理。」 呂東孩強調,鯉魚門有3000名居民,當地九成地方是當風地段,颱風來襲時影響可以很大;加上該區地勢低,如果颱風又遇上天文大潮,海水就會倒灌,村內大部分地區都會被水浸,所以擋風防災的工程十分重要。他呼籲政府當局趕在風季到來之前做好相關工程,讓居民可以安心。

居民擔心風季再來 不滿政府拖延

住在海傍道東65號的羅太告訴《龍週》記者,她家位於海邊的一座建築物,去年 「山竹」襲港期間,整棟建築物被風浪吹倒,幸屋內無人居住,沒有造成人命損傷。但房屋倒塌後,政府並沒有協助清理,亦沒有採取措施,在原址加強防風防浪設施,令她十分擔心今年風季的安全。

「我希望政府可以加建一道防浪牆,再清理這理的雜物,這樣颱風再來,才可以安心一點。」羅太憂心忡忡地說: 「我在這裏住了50多年,經歷過許多颱風,以前的颱風威力沒有那麼大,即使當年的溫黛,我們這邊受的災害也沒那麼大,這兩年感覺強烈了好多,希望政府能夠幫忙,興建防浪設施,抵抗以後的颱風。」

164qc010_
▲羅太的小間小屋在山竹期間倒塌,至今仍未完全清理,她希望政府能在此處加強擋浪牆

居住在新修建的石築海堤和混凝土擋浪牆旁的李伯伯告訴記者,政府修建這些防浪設施,對他有很大幫助, 「以前沒有防浪牆和海堤,大浪打上來,打爛好多家庭的門,現在雖然仍然會有水浸,但是浪打不上來。」

但李伯伯仍不滿意政府工程做得太遲。他感嘆地說: 「2008年颱風 『黑格比』之後,居民已經建議政府建海堤,提了10年才建好,現在居民又提一些意見,唔知幾時才會建了!」

164qc009_

「山竹」損毀 大部分去年底已修復

提起近年對本港社會帶來最大破壞的颱風,一定非去年的超強颱風 「山竹」莫屬。天文台在去年9月16日上午9時40分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具破壞性的風力及強雨帶持續肆虐香港,導致至少458人受傷,1539人入住 48個臨時庇護中心。由於破壞嚴重,全港罕有停課兩日。事隔三個月,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梁肇輝去年年底表示,「山竹」破壞性相當大,令很多郊野公園的大樹倒下,堵塞林道和車道,署方已盡快清理。至於其他受破壞設施,大部分已在去年11月中完成修復,但仍有小部分須等待維修。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則發表網誌表示,部門清理倒塌的樹木後,會詳細檢查種植地點及相關範圍的破壞程度,在可行和適合情況下才重新種植樹木。他說,為了使新樹木能有更佳的生長環境,重新種植的樹木數量會視乎環境而決定,例如在較斜(35度或以上)的斜坡不會補種樹木,以保障市民安全;亦不會盲目追求數量或一換一的補種比例;部門在植樹前會檢視擴大現有樹槽的可行性,並研究連接行人路下面的土壤空間。

164qc008_
▲天后廟後的這段路面在山竹期間被損毀,至今未修好

將軍澳海濱擬築1.1米高防浪牆

另外,將軍澳海濱公園去年在 「山竹」襲港期間遭受 「重創」,近期漸漸完成復修。土木工程拓展署上周表示,為了加強保護海濱設施,準備沿海濱加建防浪牆,初步設計顯示其高度約為1.1米,全長約有500米,會以 「L」型方式固定在海堤和行人路之間,目標在今年底前分階段完成。由於擬建的防浪牆高度較矮,海濱景觀料不會因而受到遮擋。

164qc011_
▲鯉魚門至今尚有危險樹木未獲處理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