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經到唐宋時已擴展為十三部,號稱十三經。其中的《禮》包括三禮,即《周禮》、《儀禮》和《禮記》。但是實際上多數讀書人不會把三禮都細讀,一般主要讀《禮記》,因為《禮記》記錄的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而《周禮》、《儀禮》二書離時代和生活越來越遠,受到的重視卻越來越少。
但《周禮》一書,有着其獨特的意義。《周禮》一書據說是周公所撰;經後人不斷增益,到戰國時最後成書。此書最初叫《周官》,因為書中主要講的是官制。全書六章,分別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和「冬官考工記第六」─第六章本應是「冬官司空」,可惜該篇已佚,只好補入一篇《考工記》。
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等六位高官,直接聽命於天子,分管六方面的國家事務,分別是邦治、邦教、邦禮、邦政、邦刑和邦事。每位高官的手下又有六七十個隸屬職位。舉「地官司徒」為例,大司徒之下又有小司徒、鄉師、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封人、鼓人、舞師、牧人……多達七十八種。
每個位置又安排不止一人,如大司徒一人,小司徒二人,鄉師四人;另外還有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下士三十二人;下轄府六人、史十二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有人做過計算:光地官系統的食祿者,就有四萬一千六百九十五人!六官加到一塊,這支周朝的「公務員」隊伍該有多麼龐大,可想而知!

《周禮》的這套頂層設計,系統而周密,普天下幾乎無事無人管!照理說,天子的每句話、每個決定,都能通過這架龐大的機器得以貫徹。可惜這套煞費苦心設計的精密制度,只停留在書本裏,沒有哪朝哪代能真正實施。對於這部大而無當的書,讀書人遠離它,也就不足為怪。
而這套分工明晰的管理體系,是有其科學性的。後世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雖與六官不盡相同,但顯然繼承了這一框架。自隋至清施行了一千多年,都是根據這套原則來設計的。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