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情緒也能治病.華佗的巧思

喜、怒、悲、恐、思,都是人的情感,但中醫卻道這是許多疾病的本源。因為中醫認為人的內外一體,即情感神志為內,外在肉體為外。即使是情感,只要過分了,也同樣會從內而外,最後影響到我們的身體。而且世界萬事萬物,環環相扣,有些有互相依存、生長,是相生的關係;同時也有些是互相克制、約束,是相克的關係。其實在各種情緒之間也是同樣道理。

在《三國志,華佗傳》中就記載了華佗以情緒治病的案例:有個郡守向華佗求治,華佗診治後,認為病因是他思慮過度傷及脾胃,日子久了導致了胃中氣血瘀滯。於是斷定只要能令郡守盛怒一場,就必可不藥而愈。華佗後來不給實際治療,收下了許多禮物就走了,還寫信責罵郡守。郡守被其激怒,怒不可遏之下,吐黑血數升,結果卻是怒可勝思,胃中瘀血既去,病竟告痊愈。

《黃帝內經》云: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意思就是人體之中,乃至萬事萬物,都是由 「氣」所構成。這是古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很直觀的方法系統。所謂情緒,其實也處處在影響着人體中 「氣」的運動。任一種情緒過分了,氣也就向某個方向失衡,最終的指向,也就是各式各樣的疾病了。因此人在歷練過後,若能獲得一種心性情緒上的明定,這也是一種養生。

蔡梓銘:香港中醫學會理事兼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世界中醫聯合會生殖醫學理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