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明:創科落後 緊隨大灣潮流

「創新科技」對港人來說並不陌生,但在細問之下,其實真正回答出「創科」的實際情況、細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無他,只怪特區政府時常當它是口號般叫喊,總是 「雷聲大雨點小」,創科發展停滯不前。令人擔心的是,當 「粵港澳大灣區」本意是讓該11個城市群透過創科產業、經濟發展等機遇享經濟成果,而香港就在圈內比下去,甚至難以入流。

話說,世界經濟論壇於上周二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評分標準分開4大方面,包括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系統,當中,在全球140個經濟體中,香港排行第7、總分為82.3分,然而,創新能力、市場規模(兩者排名26)、勞工市場(排名為11)表現遜色。

香港創新科技滯後乃 「冰封三尺,非一日寒」。本身,創科產業在香港的情況也較為慘淡,在科研上的投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7%,原因眾多,香港經濟一直囿於單一的四大產業,即貿易及物流、金融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旅遊業,就在這個背景下,市場無法轉營,亦無法提供相關的高技術勞工,有關項目未能起相關效應;而且,特區政府不願開放市場,對共享經濟發展又採取逃避的態度。

香港在這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是無法否認的事,觀乎星洲的情況,他們早於多年前已集中資源做創科、高教、研發,時至今日就可與民共享科技成果;然而,筆者都不敢拿海外國家做比較,那麼,將眼光放在大灣區的城市之間吧。

作為大灣區內重要城市的深圳,早已朝着這方面發展,以現時來說,他們在有關投入佔經濟產值的4%,形成相當大的對比。只要參考一下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不難發現,他們着重創科發展如何融入日常之中、如何擴充覆蓋率,目標非常明確,並令本身發展的措施更臻完善,而非流於泛泛空談。

姑勿論,有評論曾稱深圳發展過快,泡沫漸現,並帶來負面效應云云;然而,必須承認的是,他們對於創科業的環境營造良好氣氛,幾大科技公司聚集一處,比如騰訊、華為、大疆、中興通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同時有不少以科技產業為主的初創企業駐紮於此,令整個科技產業連接有序。甚至,再放遠一點去看,中國內地流行的電商,在香港亦 「潮不起」,至今仍然以一般的模式運作。

正當大灣區的城市爭相發展創科產業,冀與深圳接軌,香港卻要追回 「被偷走的時光」。即使,現時施政報告預留500億作為本身的創科發展、繼續撥備280億元作輔助措施,或如2017年尾公布的《智慧城市藍圖》等,只要稍停腳步,到時 「亡羊」也無法 「補牢」,屆時只能眼紅其他圈內城市的成果。

何啟明: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