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玲 將正向教育帶進社區

近年本港不時發生令人痛心的虐兒案,難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管教方式就只有「不打不成器」?有見及此,黃埔區社區幹事鄭曉玲(Elaine)銳意將正向教育帶進社區,希望改變家長打罵子女的觀念,推動社區和諧。
為更「貼地」走進黃埔

33 歲的 Elaine,本身從事課程供應、活動策劃等工作,負責向學校編教材、提供培訓等。從青少年時代開始, Elaine就已經熱衷做義工,更曾為大型國際機構擔任香港代表,接觸、探討兒童政策,激發了她對兒童教育的關心。

現時有自己公司,事業更進軍內地,按理應該忙得不可開交,為何還到社區參與服務呢?Elaine向《龍週》記者說,全因她想 「貼地」,把注重全人發展的正向心理學理念帶進社區,鼓勵家長透過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減少子女的負面情緒,從而發掘子女的長處及潛能,加以培育。
她說: 「我過往的經驗都是在大機構累積,推行關於兒童友好政策時,我們交流的層面是各地的官員級,以致政策被評為不接地氣。我想不通為何這些建議、想法在社區推行會如此困難,所以我想更接近用家、更貼地。」

Elaine坦言, 「離地」皆因不了解社區真實情況,所以她需要社區。因緣際會,她認識了前九龍城區議會主席劉偉榮,他豐富的地區資歷,吸引她決定到黃埔闖一闖。

1718QC004_
▲鄭曉玲常落區了解社區事務

打罵以外的管教方式

來到黃埔,Elaine發現以前的一套理論果然不管用,要克服的障礙也不少: 「正向教育鼓勵家長以正面情緒、言語教導小朋友。我要讓父母知道除了打罵,還有別的管教方式,又要將一些專業的術語,變成社區人士易明的語言。」

例如近期她積極在社區舉辦 「箱庭治療」,單聽名字,大部分人都猜不出個所以然。Elaine就將活動改稱 「沙盤遊戲」,由遊戲治療師為孩子準備沙箱、各種玩具,讓孩子利用這些材料在沙盤上創造出任何圖景。看似簡單的玩意其實是心理治療的一種,讓父母可更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培養家長對孩子產生正面的情緒。

之所以重視親子議題,是因為她深明父母難做。她說: 「我在2012年生小朋友,發覺由產前至6歲階段會有好多育嬰資訊,好多人分享經驗,但6歲後其實是一個重要關口,教育方式要轉變,但資訊少好多。」

小朋友上了幼稚園後,行為上開始會有轉變,會懂得發脾氣甚至駁嘴,家長要如何引導子女,往往是其最大困擾,結果很多人選擇嚴厲管教小朋友。

她認為,若社區能提供多一點幫助,將有助緩解年輕父母的壓力。

助家長改善子女關係

Elaine分享其中一個家庭的個案:小朋友有特殊需要,家長既想保護孩子,又怕被外界誤會孩子 「無家教」,遂用嚴厲、指令的方式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對世界充滿了敵意。後來她透過沙盤治療,讓父母了解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他們終於放下舊有的管教方式,尋求更專業的治療,不單小朋友的情緒、行為得到改善,一家人的關係亦更加親密。

坊間的沙盤治療收費昂貴,Elaine在社區免費推行,資源也是相當匱乏。但見居民由陌生到接納,甚至愈來愈踴躍參加,她的使命感便油然自生。

她說: 「家長需要理念上的支援,而孩子的成長不單是陪伴咁簡單,一家人在家都可以各做各的事,我要做的就是幫他們享受到優質的親子時間。玩樂的時間增多,關愛自然會增加,壓力都會少好多。」

Elaine形容,自己就如潤滑劑,期望日後能繼續這種工作,打造一個更和諧的黃埔。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