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年前成立的香港客貨車司機協會,是運輸業界眾多工會組織的 「新丁」 。近年客貨車行業面臨重重挑戰,該會希望可以凝聚業界力量,為全港3萬多名客貨車司機發聲。
資訊流通 行業風光不再
在智能電話尚未普及流行的年代,市民若要搬運貨物,不少人會即時想起「雞記」、 「成記」等電召客貨車公司,它們彷彿已成為客貨運服務的代名詞。時至今日,已是手機APP租車中介的天下。
「現在餅是做大了,因為透過互聯網,用戶需求大增,但同時客貨車司機每單生意的平均收入則少了很多。」香港客貨車司機協會秘書長許民楓接受《龍週》專訪時不無埋怨地說,以往客貨運輸業界的整體營商環境比較理想,但自從GoGoVan這類中介出現後,使司機的平均單價下跌,前線司機成為最受影響的一群。
任職小型客貨車司機十多年的協會副秘書長馮振邦也憶述,以前行業好景,主要因為提供客貨運服務的管道較少,價錢亦自然會高一些。 「在八、九十年代,客貨車司機開半日工,等於現在我們開一日工的收入。」他說,老一輩客貨車司機,絕對有能力養妻活兒,過小康生活。
入行門檻低 多自僱人士
如今經營越來越艱難,馮振邦認為當中有很多原因,除了資訊流通使業界透明度增加,市民更容易找到客貨運服務,還有就是現在的入行門檻較以前低,不像的士有發牌制度,幾乎任何人只要有部客貨車就能開工。更重要的是, 「載客取酬」的定義不清晰,在法律上仍有灰色地帶,司機容易誤墮法網,令行業雪上加霜。
目前全港有登記的小型客貨車數量有7萬多部,行業內有大約3萬個司機。許民楓說,行業內大部分是自僱人士,容易形成各顧各的局面,他們的權益往往被當局忽視。

逾千會員 觀塘設辦事處
客貨車司機協會的辦事處位於觀塘一幢工業大廈,這是許民楓的辦公地點。他本身打理印刷及設計生意,並非來自客貨運輸業界,只是有朋友從事這行,知道他們工作上遇到很多困難,便伸出援手,利用他廣闊的人脈,穿針引線,促成協會的成立,目前有1000多名會員。
「我們希望以這協會作為平台,團結業界,幫助司機向政府反映意見和爭取權益。」許民楓說,有很多司機來自基層,未必熟悉組織統籌等工作,故他義務承擔了協會的文書職務,包括發信給政府相關部門,以及請立法會議員提供法律意見。
許民楓表示,協會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在大家努力下,已進入諮詢架構名單,至少現在立法會、運輸署、環保署等會主動發信邀請協會成員出席會議,參與各項諮詢討論。未來他們希望客貨車和的士之間的利益能找到平衡點,兩者各自提供不同服務,照顧不同的客人的需求,和諧共存。

險淪政治籌碼
馮振邦慨嘆,客貨車行業有一定的規模,但過去多年,真正有能力代表或幫助他們向政府發聲的途徑卻近乎零。
其實,客貨車業界在多年前一度是職工盟的其中一個屬會。但馮振邦透露,職工盟在佔中那年要求年輕司機參與這場政治角力,有會員認為做法不妥,加上後來揭發屬會帳目混亂,最終解散。
如今協會正式成立,馮振邦期望協會像其他行業的工會代表如泥頭車、貨櫃車等,都有代表自己的組織,真正發揮到為業界發聲的作用,令當局了解他們的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