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首間天主教堂 歌德式的玫瑰堂

玫瑰堂是九龍第一間正式天主教堂。

建堂始末

玫瑰堂是九龍第一間正式天主教堂。英人自1860年割佔九龍後,英商開始從港府手中投得土地,興建貨倉等建築物。隨後港府拍賣尖沙咀部分地段,規定只可興建歐式住宅。 1887年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購入一幅土地興建平房,取名 「厄瑪烏房子」(Emmaus House)供修女休息,並飼養豬隻家禽,提供糧食給孤兒。1898年以後,不少葡萄牙人移居尖沙咀。1900年葡籍天主教徒甘曼斯醫生(Anthony S. Gomes)捐錢給女修會在 「厄瑪烏房子」興辦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學生主要是葡籍和華人女童。1900年義和團事件期間,英國從印度調派軍隊來港,駐守尖沙咀,其中有百多人是天主教徒。德若翰神父每周由中環乘船到尖沙咀,借用厄瑪烏房子為他們舉行主日彌撒,因地方不敷使用,德若翰神父請求修會讓出部分地方,由甘曼斯醫生夫婦捐出2萬元,於1905年建成九龍第一間天主教堂,奉玫瑰聖母為主保,名為 「玫瑰堂」,1927年接納華人信徒聚會。玫瑰堂於1913年加建兩側及祭衣房,後來又加建露德聖母岩及在教堂的塔頂加設銅鐘,1950年再加建中廊。玫瑰堂最近一次重修於1990年進行,做成現時的外貌,並曾於2003年翻新。

037QC004_
▲露德聖母岩

何謂歌德復興式建築

玫瑰堂屬歌德復興式建築。哥德式建築於十一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是十三至十五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修建風格。首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塵俗修建。

哥德式修建以其高明的技能和藝術成果,在修建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哥德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根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

著名的哥德式建築代表作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等。到了十九世紀,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歌德式建築在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地區出現復興,美國、澳洲亦隨之仿效。這時期興建的歌德式建築,亦被稱為歌德復興式建築。

037QC002_

玫瑰堂的建築特色

玫瑰堂的牆面設有尖拱門窗和層層向上提升的扶壁柱,屋頂呈希臘十字形,是全港唯一擁有三座高塔的教堂。教堂的歌德式元素有尖拱、扶壁、尖拱窗、彩繪玻璃窗和小尖塔等。堂內聖母像旁原有聖加大納和聖道明跪像,祭台上方有十五個圓框,繪畫玫瑰經默想主題。神父樓仿歌德式,高兩層,設有地牢。外牆開尖拱門窗,下層向街設有遊廊,頂部置有三角山牆。玫瑰堂在1990年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文化建築,2010年12月21日改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反映其建築特色的特殊性,也見證着教會和社區的不斷變遷、發展和更新。

037QC003_
▲玫瑰堂的天花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