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57年的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是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團體之一。該組織擁有逾千名義工,多年來為九龍街坊提供大大小小的民生服務,獲得了社會高度認可。
上下一心活化啟德河
「從無到有,由污水變清流,活化啟德河是我們過去最突出的其中一個民生項目,是我們與居民共建共享的一個好例子。」身兼黃大仙區議員的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主席何漢文接受《龍週》專訪時舉了這個例子,佐證該會過去數十年在社區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何漢文憶述,該河原本是一條明渠,有聲音主張把它封了然後建馬路,但該會和很多居民看到啟德河美麗的一面,甚至有白鷺在下游棲息,決定上下一心,想盡辦進行保育, 「從一開始跟政府方面商討、說服地區人士改變初衷,到最後區議會通過活化啟德河,變成環境優美的河道,歷時超過十年,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一路全程跟進。」
義工服務時數 年逾6萬小時
何漢文指出,在上述事件中,街坊所給予的意見十分重要。而居民團結齊心和積極參與區內事務,亦是該會不斷壯大的關鍵。他說: 「我們有一次搞400圍盆菜宴,動員了500多名義工幫手,協助長者到場。可以說,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發展到今日,最大的資產就是我們的義工。」
他說,該會除了動員能力強,義工服務種類也多元化且貼地。例如每逢流感季節,該會就會在便利的地方安排醫護為市民注射流感預防疫苗。另外,該會成立的 「髮剪隊」也不時派義工落區幫長者免費剪頭髮。如今, 「髮剪隊」已由一個義工小組發展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團體,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現時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的在冊義工有1600多人,去年的服務時數超過6萬小時。1970年代入會的吳慧英,現在已成為該會副主席,她亦是由做義工開始投入會務。濃厚的人情味吸引她一直留守這個大家庭。

義工小組開枝散葉
吳慧英表示,該會原本叫 「九龍十三鄉委員會」,在1980年代改用現有名稱。當他們準備在位於彩虹道舊會址的露台外面換上新招牌時,發生了一段插曲,成為她最深刻的回憶。 「當時成間會只得五、六千蚊積蓄,所以換新招牌也要由義工親自落手落腳去做。」吳慧英說,他們在安裝過程中不小心把材料掉到街上,令一名途人受輕傷。 「當時的主席弛叔說由他一力承擔責任,叫我們不用擔心,若要坐監就由他來坐,要賠償就由來他賠。前輩無私的典範,令我們更加團結和用心做好會務。」 時至今日,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會內的義工小組已分支成為可自行運作的獨立團體,當中包括由吳慧英帶頭成立了 「綠戰隊」、幫長者義務理髮的 「髮剪隊」,以及黃大仙社區回收中心等。吳慧英認為,這說明了該會的努力得到越來越多街坊認同支持。

小資料
源自九龍十三鄉委員會
正如吳慧英所說,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原本叫 「九龍十三鄉委員會」, 「十三鄉」是指位於東九龍一帶的13條鄉,即現時的黃大仙及觀塘等。 港英政府於1957年決定收回獅子山以南一帶鄉村土地重新發展,但沒有向受影響農戶、商戶及廠戶作賠償,引起村民強烈反對,促使東九龍一帶的鄉村和竹園鄉組成 「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妥善安置和合理賠償,並在1986年易名為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