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區工作,時間長,少點耐性也不行。但對今年27歲的民建聯蘇屋邨社區幹事何坤洲來說,這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在最前線接觸街坊,幫助他們解決林林總總的問題,不但有意義,亦有滿足感。
升讀大學開始做社區工作
何坤洲早在讀書時期已開始接觸社區服務。他接受《龍週》專訪時憶述, 2014年他剛剛副學士畢業,在準備升讀大學的暑假,去了林琳區議員辦事處做兼職助理,從此就對社區服務產生興趣。
「那時候主要是想拿一些社會經驗,加上我讀副學士時是主修社會服務,所以很自然便會挑選一些與地區服務有關的工作,希望能服務市民。我在林議員那裏工作了兩年,吸收了很寶貴的社區服務經驗。」他說。
其後,何坤洲在浸會大學畢業後,在九龍社團聯會做行政及籌劃活動的工作。至去年8月,他到了長沙灣海麗邨,第一次用個人身份服務屋邨;到了去年11月則來到蘇屋邨服務至今。」
服務蘇屋邨 晚晚10點才收工
社區工作無可避免要面對不少繁瑣事,工時特長。何坤洲坦言,初期是很不習慣。他說: 「早期在林議員那邊工作,雖然說是朝10晚6,但工作不可能日日如是,有時候如需要擺街站,就要早上7時開工,有個案要跟進則要做到晚上8點9點,甚至更晚。那時候很不習慣,但經過數年在大學主修社會政策後,我有了不同的體會,畢業後便想透過以往的社會經驗及學術知識,把二者合而為一,讓這些經驗服務社區,所以我最後決定行這條路。」
他說,自己目前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晚上9點、10點才收工,因為屋邨的工作多且雜,街坊都會找自己幫忙,實在需要較多時間去處理。但他對此樂此不疲。
與很多香港人一樣,何坤洲也是在屋邨長大,對基層的需要有很深體會。他指出,基層有很多需要如住屋問題、家庭問題,或是一些社會福利的資助想要申請,如果能第一時間把相關資訊告訴街坊,他們會很開心, 「基層的問題可以說沒有最需要,因為每一樣都是有需要,能幫助到街坊都會盡量幫,給予他們正面的回應。」
專心聆聽街坊意見
何坤洲認為,做社區工作要面對不同的街坊及各種訴求,耐性是必須的裝備。他指出,有些街坊說話會較長氣,甚至是把數個主題混在一起,所以聆聽時要很專心及有耐性,與對方溝通。他笑言,最長一次是街坊來了,一說便兩小時。
要做好社區服務除耐性外,也要有周身刀。他說: 「街坊信任你後便會找你幫忙,如婆婆會找你搞WIFI,上不到網會找你,單位的燈壞了會找你,廁所板甩了會找你,填表會找你,家裏多蚊、多蟲及多蟻都會找你,所以甚麼都需要會一些,才能幫到人。」
何坤洲強調,做社區服務工作如果心中沒有一團火,是不可能持續做下去,因為社區工作要面對不同的街坊及不同的工作性質,殊不容易。所以做社區服務,有心、有力、肯承擔是最重要的。
難忘助誕B夫婦「上樓」
何坤洲從事社區工作多年,有不少難忘的經驗。譬如,蘇屋邨茶花樓早前入伙,當時有一對夫婦在輪候公屋時是兩人,但在輪候期間BB出世,變成3人家庭,房署指不能排2人家庭的隊上樓,令夫婦十分徬徨。幸好他與房署溝通後,說明夫婦已排隊上樓很久,希望能酌情處理,房署分配組最後作出酌情安排,讓夫婦順利取得單位上樓。
他說: 「能幫到有需要的人,不但對方開心,我自己也會很有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