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十三關 關關有故事

本版主持:俗話說, 「不到長城非好漢」,但絕大多數人儘管到過長城,卻不知其共有聞名天下的十三道關卡。事實上,每一關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大家就隨小編逐一遊歷一番吧。

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 「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這裏遂成為了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有 「天下第一關」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

第二關-黃崖關

0424QC005_
黃崖關又稱 「小雁門關」,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北齊時建,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黃崖關城東側山崖的岩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 「晚照黃崖」之稱,具有雄、險、秀、古四大特色。

第三關-居庸關

0424QC006_.jpg

居庸關有 「天下第一雄關」之稱,位於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於秦代。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口建於明洪武年間。

第四關-紫荊關

0424QC007_.jpg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 「土木之變」後,蒙古軍破紫荊關逼近北京。

第五關-倒馬關

位於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成為內三關。

第六關-平型關

0424QC009_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又因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林彪率領的八路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殲滅日軍近千人。

第七關-偏頭關

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修築,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第八關-雁門關

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 「中華第一關」,有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雁門關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

第九關-娘子關

0424QC012_.jpg

娘子關原名 「葦澤關」,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其部隊為時人稱 「娘子軍」,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十關-殺虎口關

位於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明時稱 「殺胡口」,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殺虎口」關。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第十一關-嘉峪關

0424QC002_.jpg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 「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第十二關-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第十三關-玉門關

0424QC004_.jpg
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唐代王之渙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