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9月,不少家長已為來年升讀小一的子女展開升學部署。因應「雙非」和龍年效應,預料2018/19年的小一學額競爭持續激烈,許多家長除了被動地等派位,亦各出奇謀積極報讀直資或私立學校;有家長甚至在名校區買樓,希望子女獲派入名校。
父母望子成龍,企盼把孩子送進優質學校,但也衍生種種問題,如孩子獲多間學校取錄,但家長開學前夕才決定入選哪一間,最終浪費了學額,使學校失去預算。有教育界人士對此認為,小學階段並沒有所謂最好的學校,最重要是學校是否適合孩子就讀,建議當局透過行政手段改變一人佔據多個學額等亂象。
報多間學校 寫信校長顯誠意
彭太的女兒今年9月入讀小一,經過一整年的升學準備,最終獲一間私校及一間資助學校取錄。回想起整個過程,他們有著百般滋味。他們報了十多間私立和直資學校,有試過同一天上午和下午都有面試,要請假陪伴,自己也要作好對答準備,這是比較辛苦的一環。
由於「雙非」效應,2011年在港出生的嬰兒人數超過9.5萬,是近年之冠;若孩子在年底出生,綜合能力比起於較早月份出生的「大仔」、「大女」遜色,要面對的競爭就更激烈,家長因此更要加緊部署升學策略。彭太早於一年前已安排女兒上面試班、學習普通話、游泳和參與各種課外活動,亦少不了精心製作個人檔案。
彭太覺得,他們所屬的深水埗校區,理想學校的選擇不多,加上較多小朋友在兔年出生,估計獲派心儀小學的機會不高,所以才申請多間私立和直資學校。女兒最後獲派排在最尾志願的一間官立小學。
彭太他們後來到所屬校網區內的心儀小學叩門,經過面試和筆試多重關卡,亦因應不同學校的特色,製作了多個人檔案,也有寫信給校長,務求增加成功入讀的機會。他們最終如願,女兒獲區內一間band
1資助學校取錄。這也使他們另一名孩子將來競爭小一學額時更有保障。
孟母三遷 盼增獲派名校率
除了一般的升學策略,有家長更不惜斥資在名校區買樓,以求增加獲派心儀學校的機會。從事銀行業的劉先生原本與家人居於元朗,因看中灣仔區名校林立,早前購入灣仔著名屋苑尚翹峰一個500呎單位,一心將兒子安置於名校網,參與今年的「統一派位」。
可惜事與願違,派位結果未如理想,雖然劉先生有為兒子報私校和直資,但沒有着落,於是展開叩門攻勢,終獲位於上環的一間名校取錄。雖然聽起來有點勞師動眾,但劉先生認為,為了孩子將來,這都是值得的。
家長注重校風純樸
觀塘區區議員陳俊傑的大兒子同樣是本學年的小一新生。不過,他傾向讓兒子順其自然地發展,因此沒有給予「特訓」;他們亦有申請直資和私立學校,只是數目沒那麼多。「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基礎,但也要衡量孩子可承受的壓力。」與兒子一同經歷小一入學面試的「洗禮」的他笑言,雖說是考學生,但似是考家長多一些。
「為兒子安排升小一的事宜,的確要花很多時間和心思,所以十分感謝太太為這些事操心,她是全職媽媽,才有較多空間去處理。」陳俊傑表示,他們為孩子選校的準則包括學校要就近住處、校風純樸並有良好學習風氣、校園是否有足夠空間讓孩子活動,以及校方對學生的關懷等。「當然,經濟也是考慮因素之一,始終入讀私立和直資學校都要負擔相當的學費。」最終他們在派位時獲派第一志願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當遇到有街坊為安排子女升學問題而煩惱,作為父親的陳俊傑深有同感。他提到,其服務的坪石選區,普遍居民收入不算高,較少人會為孩子報讀私校和直資,但家長對孩子升學的緊張程度不遑多讓,不少父母,甚至祖父母都向他們問意見;他們亦會向教育局反映該區小學學額不足等問題。
一人佔多個學額造成浪費
為了升讀理想學校,不但一眾學生和家長疲於奔命,直資學校亦面臨收生泡沫爆破。在現行機制下,家長可以同時保留多個學額至8月底,到開學前一、兩天才決定選擇哪間學校,但被釋放出來的學額,不一定有人填補,結果造成浪費。
「家長通常以漁翁撒網的形式,報十幾間學校,可能當中有幾間收了他們,他們就手持住那幾個學位不放。」陳家偉指,明白家長要過五關斬六將才獲得取錄,因而不想輕易放棄學額,但這樣會使學校在估算入學人數時失去預算。
教聯會籲設直資統一註冊日
他表示,由於直資學校接受公帑資助,建議教育局通過行政手段解決這問題,包括要求家長最遲7月中至8初便要選定學校。至於申請學校的數目則沒必要限制,始終要讓家長有選擇權。
對此,教聯會在上述調查報告中亦有提及,建議設立直資學校統一註冊日,讓家長只能註冊入讀一所學校,減少一人手握多個學位的情況,並方便學校預算開班數目。
校長教路:禮貌重於獲獎
本港有570多間小學,當中超過9成小學是官立和資助學校,絕大部分學童會透過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入讀這些學校。隨着近年小一適齡學童人數增多,通過派位而獲派心儀小學的機會相對降低,不少家長對「大抽獎」沒抱太大期望,促使他們申請直資和私立學校,為孩子「買保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直資和私立學校的學額並不多,卻往往收到大量申請。
「現在人們對直資學校的追捧,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成千上萬』。普通的直資學校,即使辦得不是特別出色,都有過千人申請;有些學校學費相對不太貴,對家長來說較具吸引力的,會有上萬人申請。」
參加太多面試 學童有壓力
直資學校優才書院校長陳家偉向《龍週》記者表示,相信家長其實不想報太多學校,只是羊群心理軀使, 但他提醒說, 參加太多面試,對家長和小孩都會造成壓力。
陳家偉表示,覺得小朋友考學校「仲慘過去見工」,更直言家長為孩子製作一大堆個人檔案意義不大, 「我自己都不看portfolio,5歲人仔,有什麼portfolio可言?有些家庭照讓我看看更好。」
談到收生準則,他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朋友贏過什麼比賽並不重要,反而看重他們的基本禮貌,是否願意與人合作,以及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香港有很多好的小學,只要適合孩子的就是好學校。學校不選他,就是覺得他不適合,不用勉強。」
事實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1600名子女升小一的家長當中,53%會為子女報讀私立或直資學校,近一成會申請十間以上。另外,為考到心儀學校而安排子女參加興趣班,或者加強學業成績的家長,分別佔約六成;會為子女加強面試技巧訓練和製作個人檔案的,均超過30%。這些數字均較2015年有所上升。教聯表示,在激烈的競爭下,過半數家長反映自己壓力過大和略大,情況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