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稚園協會幼兒學校 突破屋邨學校框架 支援非華語生

本版主持:近十年來,本港少數族裔人士的人數增幅急速,對教育、醫療等基本需求也大增。坐落於黃大仙區彩雲邨的香港幼稚園協會幼兒學校,雖然是一家以服務基層為主的「屋邨學校」,但其教學理念卻突破屋邨框架,致力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優質支援平台。

開放非華語生名額
本港是中西文化共融的國際大都市。隨着近年南亞裔人口持續上升,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自然也要順應潮流,開放非華語學生名額。深明教育要由基礎做起的香港幼稚園協會幼兒學校校監林雪梅,也看到了社會的需要,早於五年前便帶領學校參加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讓南亞裔小朋友可以自小學習中文,方便日後融入本港社會生活。
「第一年我們就招了12個(非華語學生),K1、K2、K3分了三種教學方法,現在每年平均有8名非華語學生。」林雪梅校監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憶述, 「不過當時政府支援不足,政府資源是給香港大學的非華語支援計劃。我們跟港大的課程沒有直接受惠,要自己出錢出力製作教具、教材,加上要以另一種方式去教,老師們工作量大增,起初都不太接受。」
堅持了三年,由於負擔吃力,香港幼稚園協會幼兒學校一度暫停了支援計劃,但政府近年加強重視非華語學生的發展,於是又邀請學校重新加入支援組。

最大困難源自家長
林校監指出,支援非華語學生並非易事,學校配套亦有限。她說: 「非華語小朋友入學時一句中文也不懂,只懂他們的母語,我們只有一位印度籍英文老師,可以與他們及家長溝通。有些家長不識英文,要靠人翻譯,通告都要用英文,家長再去找他們的朋友翻譯。幸好現在教育局設有少數語言翻譯,我們提交(通告)稿件就可以。」
林校監意識到,支援非華語學生最大的困難其實源於家長,認為學校需要舉辦更多家長活動。
「因為教小朋友好易,每天都有三小時相處時間,但家長只在接送時可以交流兩句,溝通時間實在太少。藉着家長活動,就可以增加與他們交流的機會,有些家庭兄弟姊妹輪流入學,變相就有三、四年時間可與其家長接觸。小朋友反過來教家長,成果更好。」她說。

助學生家長融入社會
可惜,由於文化差異,加上南亞家庭子女較多,家長分身不暇,往往很少出席學校活動。但林校監堅信推動家長擴展社區網絡有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所以也會不斷邀請他們出席聖誕Party、春節一起行花市等不同類型活動,讓他們能從中認識華人文化,更易適應香港生活。
「學校能做的就是照顧、邀請、關心,社區活動幫到家長,雖然家長參與度只得三分一,但學生卻會融合到,由幼稚園開始教他們多元融合,學習包容都好重要。」

屋邨學校 「不屋邨」
香港幼稚園協會幼兒學校成立於2002年,其定位為以「兒童為中心」、以「家長為本位」,致力透過兩文三語,達至德、智、體、群、美及靈性培育幼兒,啟發小朋友的創意思維。
林校監認為,學校最大的特色是向小朋友提供舒適、安全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愉快學習。她強調,雖然該校是一所屋邨學校,但屋邨學校「不止學屋邨事」,也要「升呢」,學習與名校水準看齊的知識,所以校董們會經常與校長、主任開會,希望將最好的給屋邨小朋友,教授他們最新的知識。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