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周年,社會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說不知,原來九龍區很多地段或建築物在過去20年也不知不覺地出現了大變身,以下通過不同時期的地段和建築物照片,讓讀者追溯九龍區在九七年前後不同時期的發展和變化。
1.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前身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一塊由填海所形成的約40公頃土地,位於西九龍最南端,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展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
1998年,前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發表西九文化區,希望為本港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園地。至08年,西九管理局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成立,政府同時向該局注資216億元,並開始展開工程。目前,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永久場地M+展亭和苗圃公園已經啟用,市民可以在這裏悠閒地看表演、欣賞展覽,還有壯麗的維港景色。
2.志蓮淨苑
位於鑽石山的志蓮淨苑,1934年由葦庵法師建立,原來只是一所供僧侶清修的場地。但在過去多年來,志蓮淨苑致力安老、教育、社會福利及宗教文化等事業,為服務基層市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89 年, 志蓮淨苑展開重建工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目前,該院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群,是本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
3.牛頭角上下邨
牛頭角上下邨是房委會轄下的的公共屋邨之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興建,毗鄰淘大花園及德福花園,也是本港市區僅存未曾改建的未重建徙置屋。
由於樓齡高及衛生問題,牛頭角上邨和下邨在1997年後陸續清拆。原地重建後,兩邨設計上都加入了懷舊元素,當中包括於上邨平台開放的懷舊閣,以及下邨廣場中央通道設置了文化廊,擺放了從前一些店舖的生財工具,以及有仿製的通花牆作裝飾。
4.朗豪坊
朗豪坊本來是一片面積達180萬平方呎的舊住宅用地,坐落於人煙稠密的旺角區。97年前,朗豪坊舊區是九龍知名的紅燈區,色情事業如夜總會、卡拉OK伴唱及按摩館等林立。另外,舊區中的康樂街,俗稱雀仔街,也曾是眾多弄雀之人的聚首之地,但其治安及衛生情況一直令人關注。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港英政府已計劃重建該區。2004年10月,朗豪坊終於落成並於05年開幕,成為九龍著名地標建築物。其中,朗豪坊購物商場(TheMall)樓高15層。商場最大的特色是連接4字樓與8字樓的一組通天電梯,該組扶手電梯是香港最長的商場扶手電梯。
5.觀塘工業區
觀塘工業區曾經是本港最大型的工業區,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隨着經濟發展進入高峰期。當年的勞動力來自鄰近的多處公共屋邨。
踏入九十年代,本港的製造業開始轉型,工廠需求下降,觀塘工業區的不少工廠也出現空置。至2011年,根據港府《起動九龍東》計劃,觀塘工業區開始發展及轉型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部分工廠大廈重建成為寫字樓及商場,有些則改建作貨倉、樓上店展銷場及藝術家創作室等。2012年6月起,路牌上的「觀塘工業區」也更改名稱為「觀塘商貿區」,以配合九龍東的轉型。
6.黃埔及何文田地鐵站
一直以來,何文田和黃埔區由於港鐵無法直達,對該區居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去年10月,港鐵觀塘延線通車,何文田和黃埔區居民「無港鐵到」的情況也立即得到很大改善。
觀塘延線為目前港鐵觀塘線的延伸,由油麻地站再額外新增何文田及黃埔兩站,全程2.6公里均為隧道路段。由黃埔至油麻地車程約5分鐘,車費介乎4.4至5.2元之間。
7.啟德郵輪碼頭
啟德郵輪碼頭位於前啟德機場跑道末端,屬於《啟德發展計劃》首階段的項目之一。郵輪碼頭的建築物及首個泊位於2010年5月動工,當中建築物於2013年6月1日竣工,並於同月12日試驗開幕。啟德郵輪碼頭首個泊位則於2013年7月竣工,次個泊位於2014年9月啟用。啟德郵輪碼頭的兩個泊位水深均達12米至13米,分別可以停泊長達455米及395米的郵輪。政府期望發展啟德郵輪碼頭可以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內的郵輪中心。
啟德郵輪碼頭樓高3層,全長約850米,相等於約兩座橫卧的環球貿易廣場的連接長度。大樓內有長達42米的無柱空間,於郵輪旅遊淡季時可以作為展覽用途。
8.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位於九龍城區,曾經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坐落於市區,只有一條跑道,而且周圍均屬於高密度樓房,空域狹小,在安全及需求考慮下,政府於1989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
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進行新一輪的發展。《啟德發展計劃》總規劃面積達328公頃,涉及啟德機場,及毗連的馬頭圍、九龍城、新蒲崗、黃大仙、九龍灣和觀塘一帶邊區,糅合社區、房屋、商業、旅遊及基礎建設用途。預計啟德發展區的居住人口為86,500人,興建3萬個住宅單位,零售及辦公室的總樓面面積逾1,440萬平方呎,休憩用地逾11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