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節奏快,每天圍繞事業、家庭等大大小小的問題打轉,有時總會超出負荷,造成情緒困擾。如果問題得不到紓緩或治療,分分鐘會釀成社會慘劇。本期《龍週》整理了一些方法,希望幫助大家避免陷入負面情緒。

疫後估計多兩成市民有情緒問題
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表示,新冠疫情後社區中有情緒問題的市民,估算比疫前多約20%;但醫生護士流失嚴重,人手問題值得關注。
林美玲表示,現時在香港排公立醫院精神科時間很長,要半年或者以上。雖然有幻聽、幻視這些精神分裂症狀和自殺風險的患者,在一兩個星期內可就醫,但普通患者排期需要半年至兩年。而這段時間內,患者的精神壓力有機會變得更加嚴重。
曾擔任學校輔導教師的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表示,現時精神病患者透過社工轉介到精神科,惟轉介過程中缺少輔導,促請政府提供適合的支援服務。
郭玲麗建議設立輔導專業人員的專業註冊制度,即社工接到個案求助後,分層分類交給輔導員,再按個案情況是否有必要轉介至專業治療機構。她指此機制不但可緩解社工壓力,更可減輕醫療體系壓力。
政府推十措施加強支援精神健康
《龍週》此前亦報道過本港公立醫院精神科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輪候期往往要經年累月,其中九龍東聯網屬「重災區」,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最長接近兩年。
在發生鑽石山謀殺案後,政府推出10項加強精神健康支援措施,包括檢討現行涉及精神病者出院安排的「有條件釋放」機制,以及探討病人強制接受治療的「社區治療令」可行性等。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表示,連串斬人案敲響警鐘,政府要正視九龍東長期精神健康支援不足的問題。他建議政府從幾方面增加資源:一是加強區內的醫療服務;二是增加地區康健中心或相關社區醫療的資源;三是建立更緊密的社區關愛文化,促進鄰里之間的互助。

心理情緒潛藏社區每角落
服務社區超過二十年的油尖旺西分區委員會主席蔡少峰,接觸的求助個案不少涉及心理情緒問題,可見情況日趨嚴重。正是觀察到這現象,擁有相關心理學訓練及證書的蔡少峰最近參考地區個案及實例,研究心理情緒課題。
「有些情況很難察覺,一般人未必知道怎樣處理,在社區是一個定時炸彈。」蔡少峰對《龍週》記者表示,最近新聞報道出來的歌手李玟抑鬱輕生事件以至深水埗倫常命案等,都令大眾關注到心理情緒問題,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場景爆發,有時甚至超出大家想像。
蔡少峰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與油尖旺西分區委員會交通小組主席蕭曉婷協助一位交通意外受傷的婆婆。由於傷者是大角咀街坊,所以正好找到律師出身的蔡少峰,幫助查詢警方調查及民事索償的手續。「交通意外令身體受傷,心靈同樣受影響。」探訪時,蔡少峰注意到婆婆情緒不穩,埋怨自己為何遇上不幸事件,並喊著「不想活下去」。蔡少峰表示,此時首先要聆聽對方感受,並讓其感受到關心,可用身體語言表達支持和明白,例如握著對方手,切忌批判與斥責。婆婆在蔡少峰及蕭曉婷的安撫下情緒穩定下來。「一宗交通意外,也會牽涉到情緒問題,關愛的竅門就是要從對方所想出發,視乎不同情況變通處理。」蔡少峰說。

專家教路三招自保
最近比較受關注的是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斬人案。如果遇上斬人案,一般市民應如何自保?林美玲提出三招:
第一是保持冷靜,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身體語言,避免正視對方。一個人的暴力行為很多時候源於自衛,施暴者本身覺得他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所以才會去攻擊別人。
第二是放慢速度。假設正在與對方對話時,感受到對方有暴力傾向,要將說話或任何行為的速度放慢,因為自身緊張的情緒有可能傳染給對方。
第三是與對方保持適當距離。萬一對方有武器,最重要是找到逃生路線、儘快找支援,慢慢離開。過程中,語氣、講話內容、非言語的溝通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