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下來接受《龍週》專訪之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執行委員、黃大仙區前議員陳英先帶記者在黃大仙翠竹花園周邊轉了一圈。他在這裡住了三十多年。九年前,一次成為翠竹花園業主立案法團副主席的機會,徹底改變了陳英的人生軌跡。他由經商轉而投身社會服務,躋身區議會,獲得了另一種滿足,「經商或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不錯的生活,但社會服務卻是造福數以萬計的人。」
成功爭取接駁巴士211
陳英的辦公桌很簡單,除了一疊疊的文件外,最顯眼的要數牆壁那副字,寫的是林則徐在任兩廣總督期間懸於府衙內的自勉聯前半句:海納百川。
一側貼了兩張攝於2022年的照片,在紫荊花開的香港特區區徽下,特首李家超為他佩戴勳章,以嘉許他長期在地區工作勤勉、踏實。「參加授勳儀式的時候,我很緊張、激動,這代表社會、政府對我這幾年微薄貢獻的肯定,這會成為一股強大的推動力,讓我未來更好地服務社區。」陳英說。
跟隨陳英在翠竹花園附近兜了一圈,他默默耕耘的努力隨處可見。停泊路邊的接駁巴士211便是其一,他告訴記者,屋苑內有村巴線週一至週六可接駁居民到樂富地鐵站,但週日和公眾假期卻停運,211便是他在區議會爭取了半年的成果,可以在村巴休息期間補上這一交通缺口。「當時議會內有不同派別,但我拿到了全部25名議員跨界別的簽名支持,很有成就感。」
路口行人天穚升降機、巴士上蓋亦是他努力多年的成果。老齡化程度高、交通不便,是當初陳英剛進入業主法案法團時對當區總結出來的特徵。其後,他走到哪裡都會留意基建,若看到好的點子、設計,也會為自己的社區爭取一份,時刻將街坊的生活質量放在心裡。

這麼多年的民生大小事,陳英如今坐下來回憶,最深刻還是手上那道傷疤。2018年「山竹」來襲,天文台發出最高十號颶風信號,山竹造成香港最少6萬宗塌樹,由於多處塌樹和嚴重水浸,導致交通癱瘓。
「當時(清理塌樹的)外判公司太爆了,根本預約不上,我就只好帶著 20 多個義工去鋸樹。」陳英指著通往屋苑的斜坡,試圖透過描述還原當時慘況:「這裡全是塌樹,車根本無法通行。」當晚在陳英和義工清理塌樹到凌晨3時,確保了第二天居民能夠返工返學。
而就在這期間,陳英使用電鋸鋸斷樹枝時,不慎鋸傷手指,傷口見骨,需送院治理。如今這約1寸長的傷疤還在左手食指上。
陳英說,清理塌樹的工作之後還持續了長達一個月,路過的街坊都會給他們鼓勵和掌聲,成為他最大的動力。

疫後組團遊玩江門
新冠疫情爆發前,陳英經常組織社區活動,讓居民熱閙相聚在一起,但這類活動被疫情阻斷了三年。
直至今年4月,陳英再度舉辦了一次三天兩夜的巴士遊,前往江門泡溫泉,街坊們都熱情響應,無奈很多人因為回鄉證到期無法成行,最終只有約30人踏上旅程。「但大家都很雀躍、開心,因為這是疫情後首次組團遊。」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