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的歷史學者,劉智鵬的名字一定不陌生。他長期為《香港志》的編修工作四處奔走,為這座城市留下歷史記憶。而身兼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教聯會會長的他,也一直以歷史學者的身份思考著當今社會的發展,以史為鑒,為香港指明前路。
自幼愛看連環圖 差點做編劇
小時候的劉智鵬喜歡看連環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他愛不釋手,從此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雖然我當時與歷史結緣,但差點做了編劇。」原來,當年劉智鵬在考完公開試等待放榜的時候,得知亞視在招聘編劇,覺得自己文筆和創意都不錯的他決定報名試試看,沒想到卻闖進了「決賽圈」。
即將面臨升學的劉智鵬不得不放棄這次嘗試,而在選擇大學專業時,為了對社會作出貢獻,也為了讓人生更加通透,劉智鵬選擇了歷史專業。而如何理解歷史?劉智鵬引用馬克吐溫的名言回答,「真實比虛構更加陌生。」
「歷史沒有編劇,所有出現過的人物都是歷史的主角,不同的經歷譜寫了充滿智慧的歷史。」如果將歷史比喻成電影,劉智鵬認為,每一個人都在歷史裡扮演角色,自己既是演員又是編劇更是導演,「我們不停學習著歷史的經驗,卻又在譜寫新的歷史。」
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劉智鵬認為,知道自己「根」的所在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香港,起初只是想以學者的身份在學術界打拼,傳道授業解惑。在嶺南大學任教的日子,劉智鵬也開始在屯門區擔任公職,「如果讓年少的我為自己做編劇,那劇情一定不會像現實生活一樣發展,但經世致用也是學者的風骨,所以我也願在不同崗位做出貢獻。」
不忘學者使命 填補香港地方志空白
無論工作多麼繁忙,劉智鵬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歷史學者的身份和使命。在屯門區議會的推動下,劉智鵬開始將屯門的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等資料編寫成書,出版《屯門風物志》令更多人了解屯門的前世今生。
《屯門風物志》的出版令劉智鵬留意到,香港缺少一本地方志,從此之後他積極投身修志的道路,搭建研究團隊,啟動香港地方志編修工作。
「香港開埠前,歷史的舞台在九龍半島。」修志期間,劉智鵬的腳步遍佈整個香港,他在都市中尋找歷史的足跡。「唐宋時期的香港,對外海上貿易發達,九龍一帶的經濟活動也變得頻繁。」
歷史在劉志鵬的講述中變得立體,而港鐵宋皇臺台站發現宋代方井、瓷器碎片以及錢幣等文物,都輔以印證歷史的存在。
經歷多年的努力和籌備工作,香港第一部地方志——《香港志》在2021年正式推出,填補了香港地方志的空白。
除了研究和教學,劉智鵬也積極地向本地社會推廣香港歷史。近年來,他的職位也變得多元,從學者轉變為政治人物,但劉智鵬初心不變,「我想用歷史的智慧解決今時今日社會上存在的問題,為香港的歷史填上屬於我的一筆。」

倡推動中史改革 改列高中必修科
劉智鵬當選立法會議員後,決心推動改革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最近他建議當局將高中選修科的中國歷史科改為必修,並更名為「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科」。劉智鵬表示,希望透過新科讓中學生認識中國歷史的演變及不同面貌,培養青少年學生對國家今昔的正確態度及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