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已有3年的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前董事副總經理、香港戲院商會前副理事長崔顯威,一生與戲院有著不解之緣,見證著香港電影工業昂首闊步邁入光輝歲月,又逐漸失落於低谷徘徊。從珠江戲院的暑期工,到銀都高層,立談之間,幾十年過去了。近日崔顯威接受《龍週》記者專訪時笑稱自己什麼都做過,賣飛、守閘、畫海報,所以什麼都會點,「後生仔就是要什麼都做,才能學到東西。」
暑期工入行 珠江戲院打工
崔顯威幼年家庭生活較為拮据,正逢其時流行學生打暑期工,於是升讀中學後,才十一二歲的崔顯威便到位於土瓜灣的珠江戲院打工。
那個年代,珠江戲院的氣派可謂一時無兩,是全港有紀錄以來第二大的戲院,院內一塊屏幕超過1800個座位。「珠江戲院是地標,在小巴上跟司機說『珠江有落』,司機就知道了。」崔顯威說。
初來乍到的崔顯威什麼都做,守閘、帶位,有時也賣飛,或畫外牆電影海報,閒時還會跑去機房玩,因此學到十八般武藝在身。後來他中學畢業,順理成章入職珠江。經歷幾年在戲院的打磨,崔顯威後被調入銀都總部,由排片、廣告宣傳等做起,再管理公司旗下港九新界6大戲院及物業。
這些年間,電影業也在發生巨變,體現到院線就是兩次改建。第一回是1988年,適逢香港電影發展勢頭迅猛,崔顯威負責將銀都旗下多間戲院由一院一屏,改為一院兩廳兩屏;另一回則是1997年,電影業衰敗,院線生意驟減,「我們再次改建,保留其中一廳,將另一個改為商業用途。」

扮督察宣傳「三級制」
80年代,崔顯威作為銀都代表進入戲院商會,還是「什麼都做」。比如有一年香港推出電影「三級制」,戲院商會協助在全港各個戲院進行宣傳。商會建議找一個督察拍攝「三級制」宣傳照,放在戲院門口,但警方對此有所保留,「那我就說沒人做就我來做啦。」最後由他扮演督察。
90年代初,盜版猖獗成為橫亙於電影發展之路上的一大阻礙,此刻作為戲院商會會長的崔顯威率各個屬會及業界人士遊行示威,全港停影一日,以示打擊盜版電影的決心。
多年來,崔顯威及戲院商會一直與政府保持緊密溝通,多番提出倡議,為電影業界爭取福利,包括在土地規劃上配合戲院發展等。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儘管崔顯威已退休,仍關注業界境況。他坦言當時戲院完全處於停擺狀態。
作為入行四十年的「老行尊」,崔顯威親歷了香港電影過去數十年間的跌宕起伏,轉變自然很多,最顯而易見的還是西片和港片的較量,「我入行時港片和西片票房比例大概是8:2,現在幾乎調轉。」不過他也說,隨著疫情逐漸平緩,一些早前完成的港片陸續上映,取得不俗的成績,不諱言本地製作仍存希望。

舊日戲院趣事 走片未到請候片刻
五、六十年代數家戲院經常聯映同一部電影。由於影片拷貝極其昂貴,所以鄰近的戲院需共用拷貝。當甲院放完第一本片,職員立刻將之運送到乙院,俗稱「走片」。
初時職員踏單車運送拷貝,崔顯威回憶,他入行時「走片」已改用電單車,若途中出現輪胎爆裂等意外,拷貝遲遲未到,電影無法緊接放映,戲院只能在銀幕投映「走片未到,請候片刻」的告示,「有時公眾入場後聽到消息會發出噓聲以示不滿。」崔顯威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