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節 本港保護兒童權益有待改進

昨天是6月1日,也是國際兒童節。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享有不同權利,當中包括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及參與權。而香港早於1994年成為其中一個締約地區。然而,早前轟動社會的童樂居虐兒案,卻揭示出本港的兒童權益保障仍有不足。

兒童事務委員會近日舉行第13次會議,會議上討論了兩個課題,包括童樂居事件和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第五份報告,從中顯示政府還須進行更多工作。

虐兒案凸顯兒童住宿照顧問題

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黃梓謙接受《龍週》訪問時表示,童樂居是政府整筆過撥款資助項目,因此政府會定期巡查。 他注意到童樂居事件發生後,政府今年2月已修訂巡查次數,由以往的15個月3次,增至12個月6次。

但黃梓謙認為巡查內容才是重點,「單是增加巡查,未必能起到實際作用。」據他了解,以往的巡查,較集中看幼兒中心的環境情況,例如消防、安全設施,以至兒童及職員的人手比例等,較少留意兒童本身或兒童成長狀況。

此外,黃梓謙注意到負責巡查的社署督導組,從1976年成立至今未曾對不符標準的幼兒中心檢控或註銷資格。在2019到2022年度,督導組只發出了11次書面建議,1次書面警告,以及1次糾正指示。他認為巡查制度形同虛設,是時候應改變。童樂居事件也進一步證明立法的必要性,政府希望2023年上半年完成強制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立法工作。黃梓謙認為政府亦需考慮,是否落實法律改革委員會於去年9月建議訂立的新罪行,對沒有保護兒童、易受傷害人士免於死亡或受嚴重傷害的旁觀者施加刑事法律責任。

從宏觀來看,黃梓謙認為童樂居事件凸顯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問題,應檢討全港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黃梓謙

兒童自殺最大原因是學業

另外,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第五份報告檢討了259名18歲以下兒童的死亡個案,其中100人死於非自然因素。報告顯示,大多數死於非自然因素的兒童因自殺而喪生,其次是意外。

黃梓謙表示,自殺個案平均年齡是10至17歲群組,原因依次為:學業問題、家庭關係、精神問題、擔憂未來、男女朋友關係。

黃梓謙透露,學業方面,委員會曾討論如何幫助學生減壓,例如減輕功課量和考試,以至教兒童減壓、多做運動等。家庭關係方面,主要是住屋面積小,父母和小朋友擠在一起,容易造成磨擦、吵架。

黃梓謙還提到兒童自殺的時間有規律,經常發現在某些時間點,例如長假復課後,學校成績發布日前後,公開試成績發布日前後,從小學升讀中學後,「都跟學業有關,面對不到自己,面對不到改變,要特別留意。」

此外,兒童自殺也是有先兆。黃梓謙指出,在59名自殺的兒童中,有35名曾通過不同形式透露尋死的念頭,例如提示給身邊的人、寫遺書或與朋友討論死亡,「大部分自殺都不會是莫名其妙,故如何及早識別很重要,這都是社會教育的問題。」

虐兒個案有明顯上升趨勢

近來童樂居虐兒事件受關注。根據社會福利署保護兒童資料系統統計報告顯示,去年有1367宗虐兒新呈報,比2020年升逾45%,當中以身體傷害/虐待類別佔最多,達43.4%,其次為性侵害,佔32.8%。施虐者中,最多為受害兒童的家長,其次是同學、朋友和陌生人。

社會福利界的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接受《龍週》訪問時指出,虐兒個案增加可能涉及社會因素,因為修例風波加上新冠疫情,家庭生活較薄弱,「在社會環境和經濟壓力下,情緒上較波動。父母和小朋友多了時間在家,更容易造成磨擦。」

狄志遠認為,目前公布的虐兒數字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很多小朋友不懂得舉報。他建議應加強對機構監管,以及加強家庭教育。

▲童樂居虐兒案轟動社會

疫情下兒童情緒問題大增

疫情下,無論是家長或孩子都要在家工作或上課,「困獸鬥」下兒童情緒問題大增,當中特殊需要兒童問題尤其嚴重。

港大早前調查逾2萬個家庭,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一般兒童的行為和情緒困難均有增加,而因兒童需上網課,少運動,父母壓力大,兒童生活質素亦隨之變差。至於特殊需要兒童,其行為情緒問題遠超一般小朋友。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曹蘊怡表示,因他們要定時復康訓練及覆診,但疫下有 66%復康服務受影響,使父母壓力更大,疫情期間,特殊小朋友受到不當對待亦大增。

黃梓謙表示,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有一個治療過程,有些治療要吃藥看醫生,有些要透過參加活動或輔導,控制情緒或改善學習能力,但在疫情下全被暫停。兒童事務委員會在網上與家長舉行討論會和進行訪談,「我們聽到不少家長的聲音,有些甚至哭起來,小朋友本身已醫得好好,但一個疫情打回原狀,學習能力又再走下坡。」

黃梓謙指出,兒童在疫情期間最大問題是精神健康問題,住在劏房的基層家庭情況相對嚴重,兒童停課期間被困家中,做不到運動,有些連上網都有困難。最常見是與父母日見夜見,關係不好,小朋友因而出現情緒問題。

另一方面,疫情下兒童亦出現肥胖的問題。黃梓謙表示,民間機構雖然有教小朋友在家做運動,但整體支援明顯不足。政府近年雖然逐漸重視保護兒童工作,但一場疫情突如其來,很多時應對不夠快速,但反過來說,第五波疫情令人看到民間社會的靈活和力量,保護兒童需官民攜手合作,這是很重要。

中央兒童數據庫料下屆政府完成

多年來,兒童權利在本港甚少被討論。黃梓謙表示,2018年兒童事務委員會成立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本港基本上沒有一個高層次的綜合平台負責保護兒童權益等相關政策問題,「以前政府部門各有各做,將兒童問題散落在不同部分。」

黃梓謙介紹,委員會有一個清晰願景:確保香港是一個尊重和保障所有兒童權利、權益及福祉、聆聽兒童聲音,以及讓所有兒童得以健康快樂成長,全面發展並充分發揮潛能的地方。「最大的任務,今天仍未做完,就是做一個中央兒童數據庫。」黃梓謙形容此工程複雜,肯定要跨越到下屆政府,「我個人期望下屆政府可以正式完成。」

黃梓謙表示,數據庫有助政策制訂,最想做到能按地區分析,例如能看到深水埗區的兒童成長,對比灣仔區兒童成長又有沒有明顯分別等。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