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跑贏病毒的公共衛生專家 明偉傑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日趨嚴重,一些站在抗疫前線的公共衛生專家和學者也漸漸被市民認識。其中,明偉傑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疫情發生後,就日以繼夜通過模型預測疫情發展,希望幫助醫療系統在高峰期到來前,做好準備以避免醫療系統崩潰。

通過模型預測疫情發展

明偉傑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他告訴《龍週》記者,由於時效性的要求,一旦疫情發生就要24小時待命,希望追趕在病毒前面,在情況還沒有太差的時候,早些干預,確保醫療系統安全,「最重要是避免高峰期醫療系統崩潰。」

根據明偉傑的模型預測,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是在3月的15日至31日,「政府採納了我們部分的建議,這對我們團隊來說,是體現了我們的使命,也反映政府尊重專家的意見。」

明偉傑說,假如高峰期能順利通過,4月可迎來下降期,可將單日感染人數降至社會可接受的程度,5月社會基本可以回到開放的狀態:餐廳、健身房都可以陸續重開。

「希望能做好動員,醫療醫護、社區、社團、義工一起支持合作,度過最艱難的15天。」他認為,目前政府對於疫情解說工作不足,現在重點是要做好全社會的解說,並向確診患者提供足夠支持。

開講座助緩解緊張 準媽媽喜極而泣

在這段期間,明偉傑參與了七、八場基層的防疫講座,給基層市民、新來港人士、餐飲業者、社工講解防疫面臨的問題,做好疾病的科普,包括如何預防、在缺少支援下如何度過、如何避免在家中傳播,從心理、防疫知識方面給與支持,緩解緊張的情緒。

參與講座的人很多,每一次基本上都有上百人,加起來參與的人數都上千,如果算上講座後發放的訊息,受益者過萬。

由於每天都有新的發展,明偉傑對於講座的準備內容也天天在改。他說,掌握最新的情況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何況是普通人,所以很明白市民的無助。

明偉傑深刻記得,有一位懷孕前接種過疫苗的準媽媽,對於孩子出生後的感染風險焦慮不安,他在講座中引用文獻指出孕婦的疫苗抗體是可以傳給孩子,那個準媽媽聽完就哭了,一直以來的困擾終於能夠放下,「特別是在疫情下,小朋友、老人的重癥較多,緊張的情緒需要關懷和關心,這特別重要。」

▲明偉傑帶領醫學生支援廣州南沙抗疫工作

今日貢獻力量 不負當年選擇

對於選擇公衛領域作為自己一生奮鬥的事業,明偉傑憶述,當年中學會考時正值香港發生沙士,戴口罩考試的感受很深刻,「當時社會上都很緊張,而且死亡率很高,那一刻就萌生了要從事相關的工作的想法。」

明偉傑在大學修讀臨床醫學,雖然作為臨床醫生也能帶來成就感,但是始終幫到的病人有限,出於希望幫助更多人的性格,希望能夠在醫療政策上為民眾健康提供解決方案。

在本科畢業後,他又先後攻讀了香港大學的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哈佛大學醫學碩士學位、暨南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隨後,又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提升公共衛生方面的專業知識。

「當年小小的選擇,今天能發揮作用服務大家!」對於當時的選擇,明偉傑覺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明偉傑和哈佛大學同學合照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