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經濟差 基層深水埗擺地攤謀出路

深水埗是基層社區,許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下。為了賺取一元幾角,很多長者和低收入人士鋌而走險,在街道上擺地攤。疫情以來,由於經濟環境低迷,擺地攤的人越來越多,地攤也由鴨寮街一帶向外延伸,引發社區問題。

入夜後越開越多 亂象叢生

《龍週》記者近日到深水埗觀察,發現鴨寮街一帶下午4時後人流密集,隨處都是地攤,範圍橫跨幾條街道,而每個地攤之間的距離都很緊密,售賣的貨品種類繁多,小至一粒電池,大至不同的古董、傢俬、樂器等。

現場所見,擺地攤的以長者居多,也有一些中年男女。擺了一年多地攤的王婆婆告訴記者,自己以前是靠執紙皮和汽水罐維生,疫情後就開始擺地攤,感覺「比較乾淨衛生」。她擺賣的舊鞋、遙控器等貨物都是別人贈送,不少是鄰居或朋友不要的舊物,看到還很新淨,所以拿出來賣,可說是「零成本」,「每天可賺幾十元,甚至百元,但生意不好時,一天都賣不出一件貨品。」

附近排檔一名姓劉的檔主告訴記者,疫情後,多了人出來擺地攤。最旺的時候,地攤攞到出馬路,行人路迫得水洩不通。他形容地攤完全「無王管」,亂象叢生,對附近的商戶和居民都造成影響,出入十分不便,「地攤不合法的,政府應該要管一管。」

在地攤黑點,路邊有食環署中英對照的「不准擺賣」告示,但並沒人理會。入夜後,地攤越開越多,在欽州街一帶有不少地攤更擺到出馬路邊,車輛駛過時險象環生。居住在附近的蔡女士對記者說,這些情景很平常,經常看見司機慢駛,附近交通時常擠塞。

▲擺地攤的以長者居多

劉佩玉倡推平民墟市

深水埗區區議員劉佩玉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指出,深水埗本身就是基層地區,一直有長者、基層「偷雞」擺地攤,貨品都是二手的。近年更有一大批「南亞兵團」加入地攤。疫情後,經濟環境轉差,但劏房租金依然高企,因此多了基層市民出來擺地攤,令深水埗地攤問題惡化,居民投訴加劇。

劉佩玉認為,地攤突顯了深水埗的貧窮問題、環境衛生差和街道管理的亂象。她亦經常收到街坊的投訴,最多是關於環境衛生、阻街、噪音、治安等。

此外,不少街坊擔心在疫情下人群聚集,很多地攤賣的二手貨品來源不明,很容易成為細菌傳播的渠道。面對這些投訴,劉佩玉經常向食環署、警方等相關政府部門反映,要求改善問題。

劉佩玉認為,地攤始終是無牌、非法的,對社區影響大。若要根治地攤問題,政府要多管齊下,首先要解決貧窮人口的生計問題,可以考慮在社區閒置用地、康文署公園、球場等推出平民墟市,在規管下就不會雜亂無章。執法方面,目前地攤問題複雜,數量之多不但引致環境衛生、阻街問題,更涉嫌有人「收陀地」等黑社會非法買位活動。食環署人員在執法時亦時遭恐嚇,故需要加強跨部門聯合執法。

▲劉佩玉

知多D:有哪些名人靠擺地攤起家?

本港有不少名人在發達前亦曾擺地攤,例如專賣二手名牌手皮包的「米蘭站」,其老板姚君達發達前就是在港九各處擺地攤。此外,已故灣仔碼頭創辦人、人稱「水餃皇后」的臧健和,也是由擺攤檔起家。

本港在2000年前後陷入經濟低迷時,前特首董建華也提倡過「地攤經濟」,不過當年是叫「本土經濟」。政府2002年曾推出一系列的推動本土經濟措施,主要模式是設立跳蚤市場之類的平台,讓市民投標進入經營,做點小生意,應對失業問題,其中的計劃之一就是「復興」上環的大笪地,可惜只維持了一年。

▲地攤


▲食環署「不准擺賣」告示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