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糖尿不可怕.只怕中氣漸空虛

糖尿病普遍在中醫界的認識中,會歸類為古代醫書中描述的「消渴」一病裏面。這是由於消渴病嚴重的患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多飲(口渴),多食(胃口大)以及多尿,這與重症糖尿病患者的症狀類同。因而糖尿病與中醫的消渴病就從此掛鈎了。對此筆者則有另一看法。

糖尿病的成因,其實不在乎病人吃糖的多寡,而在病人自身血糖調節能力的好壞,這與中醫的「中氣」尤其相關。因為凡是飲食入口,無不需經過我們的脾胃在人體中央轉化、吸收。除了因過食濃味、肥膩引致脾胃受損外,勞累過度、說話過度也同樣消耗中氣。所以我們會發覺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其實並非不注意飲食的人,反而是工作太忙、休息不足的人。

許多人有了糖尿病,就把糖份都戒掉,尤其不食米飯,這樣就會掉進了掩耳盜鈴的誤區當中。《內經》:「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飲食中缺了米飯,自然失去濡養身體的原料,中氣也就此虛弱下來,久而久之調控血糖的能力必然下降;如此周而復始,成了惡性循環。再者,近年來即使是營養學界,也不只著眼於血糖的度數,亦會提倡升糖指數的研究。例如白飯的升糖指數雖然較高,但是研究指出,如果配合均衡飲食,例如白飯配合蔬菜,就能減緩升糖的速度。

筆者的糖尿病人中,尤其重症的,我都會建議不能完全戒掉米飯,至少在一天中服用血糖藥前後的早晚餐中,有一餐含有米飯或白粥為佳。中氣保住了,才能保住身體的運化功能,再配合良好的起居,加上合適的中藥治療,血糖才能有改善的可能。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