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龍週》記者訪問九龍東多位候選人,他們有志服務市民並關注地區事務,政綱從九龍東現存困境出發,圍繞醫療、長者服務、交通配套等提出不少民生倡議。
顏汶羽 倡設一屋邨一長者照顧中心
在民建聯候選人顏汶羽看來,九龍東有四大難題,即交通規劃落伍、貧窮、醫療資源缺乏、長者照顧支援不足。因此,他此次參選的政綱正是圍繞這四方面,當中重點落在基層醫療及長者照顧方面。
顏汶羽表示,現時區內長者照顧支援服務相當不足,他曾經遇到一個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個案,對方期望政府可提供派飯服務,但由於政府人手不足或有關屋邨需求不大,未能提供。
顏汶羽認為,做好基本的長者照顧服務並不困難,包括基層醫療服務、派飯、心理輔導或精神健康照顧。他倡議政府在每個屋邨開設基層醫療及長者照顧服務中心,中心內有中西醫專門人士幫長期病患者進行定期檢查,例如抽血測血糖、度高磅重、遙距醫療服務,「很多長者需要定期覆診,能以遙距方式見到醫生會更好。」在這基礎上,顏汶羽期望做到一區一社工隊,協調社福服務,確保做好長者照顧服務。
醫療方面,除上述已提及的基層醫療外,顏汶羽指出區內公營醫療壓力亟需紓緩,倡議政府利用家庭醫療券資助居民看診,「每位非長者成年人每年1000元,若有長期病患者則可額外有一筆資助額。」這樣可令看普通科、定期覆診的病人轉去私家醫院看病,騰出公營醫療資源集中處理重症、急症和專科服務,提升公營醫療服務效率。
交通方面,顏汶羽指出,觀塘區交通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設計,然而隨著九龍東商貿區、民居的發展,整個九龍東流動人口攀升至逾百萬,交通長期超負荷運作,「政府一直欠九龍東兩條鐵路。」其中一條是連結啟德、觀塘、牛頭角、九龍灣商貿區的單軌列車,另一條則是連結觀塘半山,連結鑽石山、彩虹、秀茂坪等地的鐵路,顏汶羽建議這條鐵路可延長至藍田北和油塘。
解決區內貧窮問題方面,觀塘、黃大仙長年名列全港貧窮地區前幾位。顏汶羽表示,儘管政策介入後整體貧窮狀態有明顯改變,但地區性貧窮問題並未解決。隨著九龍東發展、消費在逐漸提升,觀塘貧窮狀況更嚴峻。他建議當局在現時提供的在職家庭津貼基礎上,再額外給貧窮地區申請津貼的家庭每月1000元。

鄧家彪 籲增公屋社區聯絡主任 搭建政府貧窮家庭橋樑
來自工聯會的候選人鄧家彪,其政綱既包含工聯會全港性政策,又針對他所服務的九龍東提出針對性的地區倡議。
工聯會全港性政綱,重中之重是其中三項:第一,香港應該改善行政效率,全方位制度化「一國兩制」,具體措施則包括推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從教育等角度入手彌補港人過去對於「一國」的認識不足;第二,將繼續就房屋相關稅制提出訴求,如物業空置稅、土地限制稅等;
第三,推動共同富裕,促進產業多元化,令年輕人多出路的同時也令基層得到保障。
至於九龍東,鄧家彪認為有三座民生大山,首當其衝便是醫療,他將向政府爭取在區內興建一間公私營醫院,同時促增設分區診所,尤其在油塘、秀茂坪一帶。另外,他要求政府盡快落成地區康健中心和設置地區康健站方便長者。
其次是交通問題,鄧家彪認為東九龍「過山線」必不可少。
第三座民生大山則為貧窮。鄧家彪提出,政府可將觀塘作為試點進行「滅貧」,具體可行的措施包括在觀塘將托兒服務全職化、專業化,這可達到雙贏,不僅令社工多一份收入,也可釋放基層家庭勞動力。鄧家彪還提出「公屋社區聯絡主任」的構思,認為政府可聘請這些聯絡主任去
了解貧窮住戶,幫助他們申請政府資助,並了解他們的困境向政府反映,搭建政府與貧窮家庭之間的溝通橋樑。
鄧家彪指出,若能夠進入立法會,他期望能夠爭取全港性的政策落實,也希望能在地區民生突出問題上提出具體的建議並作出貢獻。

李嘉欣 建議康健中心引入中醫服務
另外,當區候選人還有李嘉欣、陳進雄和胡健華。其中,作為中醫師的李嘉欣較為關注九龍東公營醫療資源緊張。她認為,區內僅有聯合醫院一家醫院,導致區內市民輪候急症和專科時間過長,再加上九龍東年長居民數量較多,對中醫的需求未被滿足,建議引入在康健中心的中醫服務,助分流並舒緩西醫醫療負荷。


學者點評:應多關注九龍東新問題
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陳偉強認為,多名九龍東候選人的政綱皆將焦點放在房屋、交通、貧窮、長者及醫療服務方面,「當然是對的」,是因應九龍東實際情況提出的倡議。
不過,陳偉強也提醒,上述政綱與以往建制派提出內容相似,候選人也應該多關注九龍東出現的新問題,例如隨著新型屋苑興建,不少中產入住九龍東,他們關注周圍配套設施。
陳偉強坦言,此次不少候選人以往都沒有地區服務和從政經驗,他期望各候選人要提升議政論證能力,並落區多探訪接觸基層居民。
陳偉強又提到,解決房屋問題迫在眉睫,是中央交給下一屆特區政府和立法會的考卷,期望他們可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並付諸實際行動。另一個問題則是國安教育和國民教育在全港學校的開展,他坦言現時國安教材不足夠,「沒什麼國安專家可以編寫教材」,令學校教學備感徬徨,下一屆立法會需多討論有關議題,包括如何培訓老師、編寫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