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一直提倡共融社會,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和尊重。為了方便殘疾人使用公眾泳池,政府近年來也做了不少改善設施工作。但《龍週》早前接獲殘疾人士反映,指公眾泳池「不夠友善」,在游泳時遇到不少困難。
譚生表示,公眾泳池的無障礙設施做得不錯,但卻在細節處少了關懷。他舉例說:「希望政府能提供專屬殘疾人士的亮色泳帽或背心,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情況,其實我們要求不多。」
「就像地鐵有關愛座,為什麼泳池不能有一條關愛泳道呢?」自幼失明的香港傷健共融網絡總幹事莫儉榮對《龍週》記者說,設立關愛泳道並不是只有殘疾人士才可以用,所有泳客都可以用,但殘疾人士可以優先使用,「我相信大家都會理解和歡迎,這才是真正的社會共融。」
在幫助殘疾人士的過程中,莫儉榮收到不少意見,比如有泳池的儲物櫃上至今還沒有盲文,「現在的電梯上都有盲文,儲物櫃上應該增加盲文。」他說,特別是隨著科技發展,更可以在儲物櫃上設置二維碼,方便殘疾人士掃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殘疾人士的生活中多一些便利,少一些尷尬。」

儲物櫃應增加盲文
「殘疾人士有使用公共設施的權利,如果他們需要人幫忙,不能算是真正的無障礙。」莫儉榮表示,政府推倡建立共融社會,鼓勵殘疾人士參與更多社會活動,但如果沒有實現真正無障礙,會讓很多殘疾人士望而卻步。
為了讓殘疾人士享受運動的樂趣,服務殘疾人士的組織和義工會自發組織活動。但莫儉榮認為,單靠民間力量並不夠,政府應該主動改善和更新適合殘疾人士使用的設施,提高大眾對共融社會的認識,真正地做到了解殘疾人士的所需所求,打造香港成為「無障礙」之都。
「相比內地,香港在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方面稍顯落後。」莫儉榮提到,內地近年發展飛快,不但為殘疾人士設立專線和支援中心,還提供室內及室外的導航系統。反觀香港就顯得墨守陳規,視障人士在地鐵站分辨出入口都很困難,而語音提示則未能照顧到失聰人士。
莫儉榮表示,無障礙輔助科技的研發有高回報,在幫助殘疾人士的過程中,發明專利也有市場價值,希望政府和大企業能夠為殘疾人士提供更便利的輔助工具及應用系統,讓他們無障礙融入社會,「幫助殘疾人士是全社會的責任,沒有理由不走這一步。」

康文署哪些設施可供殘疾人士用?
政府資料顯示,現時康文署轄下所有主要體育設施,包括99個體育館、43個游泳池、25個運動場、4個度假營、5個水上活動中心、香港大球場及旺角大球場,均提供無障礙通道和設施。
康文署在08年後興建的康樂場地均符合相關暢通無阻的規定。而在08年前興建的康樂場地,如地理環境、建築物條件及技術許可,亦已安排進行翻新或在改建時進行改善工程。
